2008年12月21日 星期日

醬汁與原味

註:本文於2008年12月21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曾經懷疑過豬腸粉有啥好吃。

我指的是無餡,捲成卷狀,質地實淨,切粒那種。有餡的不是豬腸粉,而是腸粉。

嗅不出米香,入口淡然無味,不加醬油的話,豬腸粉根本不好吃。坊間多數人愛混醬,即除了醬油以外,還加上麻醬、甜醬甚至辣醬,甜酸咸辣交集,根本就是吃醬味,我找不出欣賞的角度。不過眾生就愛醬味,就連吃蘿蔔糕,也得來個混醬,縱是蘿蔔如何清甜,也餘醬味矣!這個吃法,真令我摸不著頭腦。

腸粉則不同,不論牛肉腸或蝦腸,只要配上醬油,肉的鮮味紛紛跑出來打招呼,而且醬油安份守己,不搶風頭,只起提味作用,故啖之,不會只得醬味。同樣是醬油,配襯不同食物,卻有不同效果,就跟戀愛一樣,同一個男人,跟不同人戀愛,夾便行,不夾便不行,並不是誰的錯。

一般日本料理的刺身,例如赤貝或是北寄貝,前者急凍貨,後者是熟貨,鮮味欠奉,與鮮活即開的味道,完全是兩碼子的事。那該如何是好?多數人唯有點醬油,甚至將芥末混在醬油中,將刺身放在混醬中浸浴,確保無味的刺身沾滿混醬,才捨得放入口中,除吃到咸味,還感到攻鼻,不見得有多享受。

如果吃的是即開貨色,或是冰鮮的魚鮮,最重要來自當造產地,刺身就鮮甜味足,不用醬油也可,蘸少許來提味亦無妨,講究的還會用岩鹽,貪其不怕死鹹,正好為魚鮮提味,總之不要與醬油洗澡便行,混醬的吃法更是要不得。

廣東人慣了有味的湯底做火鍋,對於正宗的日式涮涮鍋Shabu Shabu,只用清水加昆布做湯底?可能都會大叫搵笨。不過日本的食材就是新鮮,蔬菜瓜果鮮甜,和牛油花與肉味兼備,清的湯底反而突出食材原味。在北海道吃八爪魚火鍋,湯底更是只得清水加味醂,因吃八爪魚的鮮味已足夠。

同樣地,好的雞包翅不用下醋,上佳的牛扒不用醃,鮮活的生蠔也不用猛加檸汁,才不會令食物原味盡失。

2008年12月7日 星期日

每人心中都有本米芝蓮

註:本文於2008年12月07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洋人暗訪港澳千二食肆,大鑼大鼓推出《米芝蓮指南香港澳門2009》。才公佈入圍名單,翌日即見蔡瀾、李純恩以及港餐飲會長黃家和等率先發炮,謂該指南偏向五星酒店食府,且評審員不懂中國飲食文化,簡單講句便是此書“得啖笑”。

中國菜博大精深,八大菜系又有無數分支,單是廣東菜便已集廣府菜、潮州菜、客家菜之大成,就算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,亦不是每個人也對廣東菜有深入了解。洋人到來,縱對飲食如何有品味,但未清楚我們飲食文化,菜式正宗與否已不知道,唯有先看食肆的環境擺設,然後就是食材級數,故星級酒店選用澳洲和牛炒河、西班牙黑豬做叉燒、以及龍蝦做點心,自然討得洋人歡心,大讚高貴又精緻。但在一般市民眼中,那些只是多舊魚的遊客菜式,根本未能體現地道菜的精髓。

就如港澳人到意大利餐館,來一客Carbonara意粉,觀其色,無甚配料,只得零碎醃肉與蛋汁,不了解的話,可能認為遭人搵笨,然後是貴夾唔飽的一堆怨言。意粉入口,竟然硬芯,便認為是廚子問題,連忙叫侍應換之。嚐個意大利飯,同樣硬芯,以為是生米飯,結果吃得一肚氣,上網站大罵特罵,這些例子並不鮮見。早前便在鄰埠某飲食網站,見有人大罵天政的蝦太細,又嫌其上粉太薄。那人未了解日本菜,好手勢也被當成劣品,我看得啼笑皆非,這樣的食評,根本無甚看頭。

去年米芝蓮推出東京飲食指南,大量老字號不見蹤影,反而放題與迴轉壽司則榜上有名,食評人J.C. Okazawa看不過眼,更推出《庶民米芝蓮》與之對著幹,還故意跟米芝蓮一樣,將推介食肆分三星、二星和一星。其實《庶民米芝蓮》,就是不講高貴,不論排場,總之好吃便推介,而且由日本人撰寫,最具代表性。

其實論到底,撇除飲食文化的包袱,依口味的不同,每個人心中都有本飲食指南,甚麼三星餐館或是名人推介,也不及自己的舌頭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