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2月21日 星期日

醬汁與原味

註:本文於2008年12月21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曾經懷疑過豬腸粉有啥好吃。

我指的是無餡,捲成卷狀,質地實淨,切粒那種。有餡的不是豬腸粉,而是腸粉。

嗅不出米香,入口淡然無味,不加醬油的話,豬腸粉根本不好吃。坊間多數人愛混醬,即除了醬油以外,還加上麻醬、甜醬甚至辣醬,甜酸咸辣交集,根本就是吃醬味,我找不出欣賞的角度。不過眾生就愛醬味,就連吃蘿蔔糕,也得來個混醬,縱是蘿蔔如何清甜,也餘醬味矣!這個吃法,真令我摸不著頭腦。

腸粉則不同,不論牛肉腸或蝦腸,只要配上醬油,肉的鮮味紛紛跑出來打招呼,而且醬油安份守己,不搶風頭,只起提味作用,故啖之,不會只得醬味。同樣是醬油,配襯不同食物,卻有不同效果,就跟戀愛一樣,同一個男人,跟不同人戀愛,夾便行,不夾便不行,並不是誰的錯。

一般日本料理的刺身,例如赤貝或是北寄貝,前者急凍貨,後者是熟貨,鮮味欠奉,與鮮活即開的味道,完全是兩碼子的事。那該如何是好?多數人唯有點醬油,甚至將芥末混在醬油中,將刺身放在混醬中浸浴,確保無味的刺身沾滿混醬,才捨得放入口中,除吃到咸味,還感到攻鼻,不見得有多享受。

如果吃的是即開貨色,或是冰鮮的魚鮮,最重要來自當造產地,刺身就鮮甜味足,不用醬油也可,蘸少許來提味亦無妨,講究的還會用岩鹽,貪其不怕死鹹,正好為魚鮮提味,總之不要與醬油洗澡便行,混醬的吃法更是要不得。

廣東人慣了有味的湯底做火鍋,對於正宗的日式涮涮鍋Shabu Shabu,只用清水加昆布做湯底?可能都會大叫搵笨。不過日本的食材就是新鮮,蔬菜瓜果鮮甜,和牛油花與肉味兼備,清的湯底反而突出食材原味。在北海道吃八爪魚火鍋,湯底更是只得清水加味醂,因吃八爪魚的鮮味已足夠。

同樣地,好的雞包翅不用下醋,上佳的牛扒不用醃,鮮活的生蠔也不用猛加檸汁,才不會令食物原味盡失。

2008年12月7日 星期日

每人心中都有本米芝蓮

註:本文於2008年12月07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洋人暗訪港澳千二食肆,大鑼大鼓推出《米芝蓮指南香港澳門2009》。才公佈入圍名單,翌日即見蔡瀾、李純恩以及港餐飲會長黃家和等率先發炮,謂該指南偏向五星酒店食府,且評審員不懂中國飲食文化,簡單講句便是此書“得啖笑”。

中國菜博大精深,八大菜系又有無數分支,單是廣東菜便已集廣府菜、潮州菜、客家菜之大成,就算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,亦不是每個人也對廣東菜有深入了解。洋人到來,縱對飲食如何有品味,但未清楚我們飲食文化,菜式正宗與否已不知道,唯有先看食肆的環境擺設,然後就是食材級數,故星級酒店選用澳洲和牛炒河、西班牙黑豬做叉燒、以及龍蝦做點心,自然討得洋人歡心,大讚高貴又精緻。但在一般市民眼中,那些只是多舊魚的遊客菜式,根本未能體現地道菜的精髓。

就如港澳人到意大利餐館,來一客Carbonara意粉,觀其色,無甚配料,只得零碎醃肉與蛋汁,不了解的話,可能認為遭人搵笨,然後是貴夾唔飽的一堆怨言。意粉入口,竟然硬芯,便認為是廚子問題,連忙叫侍應換之。嚐個意大利飯,同樣硬芯,以為是生米飯,結果吃得一肚氣,上網站大罵特罵,這些例子並不鮮見。早前便在鄰埠某飲食網站,見有人大罵天政的蝦太細,又嫌其上粉太薄。那人未了解日本菜,好手勢也被當成劣品,我看得啼笑皆非,這樣的食評,根本無甚看頭。

去年米芝蓮推出東京飲食指南,大量老字號不見蹤影,反而放題與迴轉壽司則榜上有名,食評人J.C. Okazawa看不過眼,更推出《庶民米芝蓮》與之對著幹,還故意跟米芝蓮一樣,將推介食肆分三星、二星和一星。其實《庶民米芝蓮》,就是不講高貴,不論排場,總之好吃便推介,而且由日本人撰寫,最具代表性。

其實論到底,撇除飲食文化的包袱,依口味的不同,每個人心中都有本飲食指南,甚麼三星餐館或是名人推介,也不及自己的舌頭真。

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

地方與名菜

註:本文於2008年11月30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揚州炒飯雖以揚州為名,卻非創自揚州,而是來自廣州的淮揚菜館,因以揚州鍋巴的配料炒飯,故名之。

同樣道理,星洲炒米非來自新加坡,福州燴飯也不是福州菜,至於星洲當地的香港炒麵,當然在香港找不到。

港客訪澳,除追捧吃豬扒包外,相信還有葡國雞。但本地人皆知,葡國雞乃創自土生葡人,並非葡國的地道菜式。

鄰埠太平館源自廣州,其瑞士汁非常聞名,卻與瑞士沒半點關係,其實是當年一位洋人吃後,大叫Sweet,侍應找人翻譯,誤解作瑞士而已。

除上述例子外,茶餐廳亦偶有創作,同樣與該地方無關。早前朋友Simon便告知,勝利每周推出新款餐單,而且菜名獨特,有澳洲豬扒飯、汶萊牛扒飯、墨西哥牛柳絲飯及布達佩斯炒河等,單看其名,實在摸不著頭腦,好比賀年菜的名字。

雖然到處皆有地名菜式,大多與該地方無關,不過並非全部都亂來。如荔灣艇仔粥,就是來自廣州荔灣;川北涼粉,就是來自四川北部的川北;至於北京烤鴨,不用我講,眾人皆知來自北京。

至於外國食材,以地命名的,其實也不少。如意大利帕爾馬風乾腿,就是來自帕爾馬(Parma):葡國與西班牙皆有的伊比利黑豬,就是來自伊比利半島(Iberia);法國的第戎芥末,就是來自法國東部的第戎市(Dijon)。我舉得太多歐洲食材的例子?那普寧豆醬吧!就是來自潮汕的普寧市。

做西菜,有時容易給人誤解,以為菜式名字都在裝模作樣。有次在家做菜,請來豬朋狗友共進餐,有人問一道黃色的燴飯叫甚麼,我便直說那是米蘭燴飯,不過他卻以為我是胡作,還反問我有否巴黎燴飯或是佛羅倫斯燴飯。不過其實真有佛羅倫斯菜式,如佛羅倫斯雞扒,就是配上菠菜及水牛芝士,但若果是佛羅倫斯牛扒,則是炭燒的巨型牛扒,不過首要條件是選用當地的牛肉。除此之外,法國的馬賽魚湯及布根地紅酒燉牛肉,也同樣源自當地,並不是胡說八道的。

2008年11月26日 星期三

保祖利新酒


到了今天,相信不少人已開瓶暢飲2008的保祖利新酒(Beaujolais Nouveau)。

上周四,我便準時拿到一箱,是Georges Duboeuf的Beaujolais-Villages AOC,如非周三傍晚沒空,我便可比全世界偷步嚐鮮,因全球都限於每年11月第三個星期四才可發售。

一般葡萄酒,至少要在攝氏18度喝才最佳,因這才是法國的室溫,不過對於東南亞地方的我們,當然要稍為冰鎮才適當。至於清新型的紅酒,例如保祖利的出品,要冰鎮至12度方好,而保祖利新酒也屬清新型,故冰鎮至12度最佳。

若你購買的是Beaujolais-Villages AOC,則建議不要冰得太凍,一般14度便可。用個冰桶,放入四份冰、六份水,然後放入保祖利新酒,淹至瓶頸以下。如室溫是20度,則放6分鐘便大約降至14度,這時,便要把酒拿出冰桶,免冰得太久,令果香都害羞不出來Say Hello。不信的話,可分別拿兩瓶試之,保証太凍的會不好喝。

今年的Georges Duboeuf保祖利新酒不錯,冰至適當溫度後,甫開瓶,便聞到清新果香味。倒入杯中,再嗅一下,有明顯的香蕉氣味與吹波膠味。入口不澀,輕身順喉,不慣喝紅酒的女士也可開懷暢飲。

由於保祖利新酒屬清爽型,故不宜配搭濃味食物,甚麼紅酒配紅肉的道理通通要拿走,故請勿用來配襯牛扒。清淡的海鮮以及凍肉,反而是保祖利新酒的最佳拍檔,若想配襯芝士,太濃味的也不宜,但法國的白徽芝士如Brie及Camembert便很好。不知在哪裡買法國芝士?往氹仔走一轉吧!

上周末,法國文化協會才辦了個保祖利新酒派對,在場的保祖利新酒由氹仔某高級超市提供,是Beaujolais AOC,比Beaujolais-Villages AOC低一檔,在此不公開品牌。此酒香氣稍為不足,入口尚可,但整體質素普通,不過作為派對之用,也無可厚非。派對提供各樣法國芝士及凍肉,而且還有即燒鴨胸與香腸等,又吃又喝,實在過癮。

(以下部分內容,來自我在《澳門日報》的專欄。為豐富本欄資訊,特抽出部分放於此,絕非作者偷懶。)

其實何謂保祖利新酒?其實保祖利是法國布根地南部一個酒區,以種植嘉美葡萄(Gamay)為主。這區有十二個法定產區(AOC),其中十個為特級村莊,屬最高檔次的 Cru Beaujolais,所產的酒不乏陳年潛質,酒體也較厚(當然不及波爾多及隆河丘)。其餘則為Beaujolais AOC及Beaujolais- Villages AOC,出品屬早飮型,口感較輕盈,新酒便來自這兩個產區。

新酒與一般紅酒不同,以不鏽鋼酒槽代替橡木桶,且葡萄不經擠壓,整串的排滿酒槽,底層的果實在自然重量下擠出果汁,繼而發酵,產生二氧化碳,令上層的葡萄也發酵,此為二氧化碳浸泡法。好處是取得果皮芳香與色素之餘,單寧也不多,因而釀出酒體輕、澀味少、富果香的紅酒。由於單寧低,故不能陳年,得盡快嘗鮮,早飮早著,一般三個月內要喝清。

可能有人嘗過保祖利新酒,會嫌其薄身欠勁度,以為又濃又澀才是紅酒。其實不只保祖利,整個布根地的紅酒風格也較波爾多輕身,但絕非劣品,猶如燕瘦環肥,各有不同,不塗脂粉也可以是大美人。

過往,保祖利的酒莊慣於10月初喝新酒,至1967年,政府才將發售日定為11月15日,但後來為免遇上假日不便銷售,故1985年開始,定為11月第三個星期四,此後成為全球酒迷期待的日子。

如今全球流行保祖利新酒,其實戰前只是里昂地區的餐酒。全靠酒商Georges Duboeuf的努力,令此酒在巴黎流行起來。1970年,他將其推廣至全法國,後來及至歐洲,再踏足國際,故他有“保祖利之王”的稱譽。

2008年11月16日 星期日

“抵”的定義

註:本文於2008年11月16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何謂“抵”?應該是物超所值吧?但同一事物於不同人心中,都有個價,且不盡相同,那“抵”的定義也應不同。

逛名店,見名牌手袋標價萬元,男士喊貴,辦公室女郎則視作等閒,心想李嘉欣的愛瑪士手袋售價逾廿萬,那才叫貴。若那萬元名牌袋減至半價,五千有交易,女士們必覺“抵到爛”,但於多數男士而言,可能一折也未算便宜。

同樣道理,攝影發燒友豪花數萬買器材,也超乎其他人想像。一支紅圈定焦鏡索價萬多塊,若二手價打五折,攝友當寶,不過只用普通相機的女士,可能嫌其不能變焦,當它是草,大叫不如買支千元有找的變焦鏡,也是因為價值觀的不同。

可以舉的例子還有很多,汽車、珠寶、名畫、音響、葡萄酒‧‧‧總之好此道者,心中的價也高,知道價格低於哪個底線,那才叫“抵”。不過對於食,這個幾乎人人共有的喜好,隨著欣賞角度不同,那個“抵”字又有不同詮釋。

就如今年美食節,焦點所在是台灣夜市,那些攤位,都是台灣的名食店,不過坊間意見,大叫搶錢,例如阿輝鱔魚麵,在台賣百五新台幣,在美食節便賣五十大洋,貴近三分一,而度小月的擔仔麵,在台賣四十新台幣,來澳後變成澳門幣廿元,貴近一倍,一心想尋便宜食品的百姓,當然覺搵笨。

但對於喜愛台灣美食的老饕,可能“抵”的定義已不是划算,因為可以不用飛到台北,再西至新竹南下高雄,便一次過嚐盡台灣南北名店廿多間,這體驗便十分滿足,故縱比台灣當地貴,也覺得“抵”。

對於樓市,究竟如何才叫“抵”?近來受美國次按問題影響,樓價平均下跌三成,即打個七折,似乎甚“抵”。但過去數年,樓價狂升,一個十萬也不用的唐樓單位,去年也賣七十多萬,現打個七折,也比以往貴四至五倍。可能有人反駁,現薪金比過往多,應不成問題,但一般市民,非打賭場工,薪金有比當年多四至五倍嗎?

2008年11月9日 星期日

保祖利新酒

註:本文於2008年11月09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劉伶皆知,每年十一月第三個星期四,是保祖利新酒(Beaujolais Nouveau)上場的日子,全球也不得偷步。不過時區關係,日本得以最先發售,而澳門也不弱,只比她們慢一小時而已。

有朋友疑惑,保祖利到底是否品牌?為啥喚作新酒?其實保祖利是法國布根地南部一個酒區,種植嘉美葡萄(Gamay)為主。這區有十二個法定產區(AOC),其中十個為特級村莊,屬最高檔次的Cru Beaujolais,所產的酒不乏陳年潛質,酒體也較厚。其餘則為Beaujolais AOC及Beaujolais-Villages AOC,出品屬早飲型,口感較輕盈,新酒便來自這兩個產區。

新酒與一般紅酒不同,以不鏽鋼酒槽代替橡木桶,且葡萄不經擠壓,整串的排滿酒槽,底層的果實在自然重量下擠出果汁,繼而發酵,產生二氧化碳,令上層的葡萄也發酵,此為二氧化碳浸泡法。好處是取得果皮芳香與色素之餘,單寧也不多,因而釀出酒體輕、澀味少、富果香的紅酒。由於單寧低,故不能陳年,得盡快嚐鮮,早飲早著,一般三個月內要喝清。

可能有人嚐過保祖利新酒,會嫌其薄身欠勁度,以為又濃又澀才是紅酒。其實不只保祖利,整個布根地的紅酒風格也較波爾多輕身,但絕非劣品,猶如燕瘦環肥,各有不同,不塗脂粉也可以是大美人。

過往,保祖利的酒莊慣於十月初喝新酒,至1967年,政府才將發售日定為十一月十五日,但後來為免遇上假日不便銷售,故1985年開始,定為十一月第三個星期四,此後成為全球酒迷期待的日子。

如今全球流行保祖利新酒,其實戰前只是里昂地區的餐酒。全靠酒商Georges Duboeuf的努力,令此酒在巴黎流行起來。1970年,他將其推廣至全法國,後來及至歐洲,再踏足國際,故他有「保祖利之王」的稱譽,其品牌的保祖利新酒也有在澳門發售。

由於保祖利新酒屬清爽型,得將其冰鎮至攝氏十二至十四度,且不宜配搭濃味食物,反而清淡的海鮮以及凍肉最佳。若想配襯芝士,法國的白徽芝士如Brie及Camembert是不錯選擇。

2008年11月2日 星期日

美食節與德國啤酒節

註:本文於2008年11月02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晃眼間又到十一月,不其然食指大動,酒癮又起,因有美食節,也有德國啤酒節,連保祖利新酒亦將上場,這個月難免飲飽食醉,增磅長肉。

美食節的中式攤位,從來我都偏愛內地的,不是不支持自己人,而是難得不用穿州過省,便可享用福建的蒲包飯、南京的桂花鴨、貴州的竹筒飯以及新疆的糖火燒,能見識我國各地的地道飲食,吃的更是當地人手藝,故偏愛她們,實屬應該。

而且恕我得罪,本地的中式攤位,賣魚蛋蘿蔔豬皮、雞絲翅、有些還有蘇州大閘蟹,要吃這些,平常亦可,而且未能盡顯粵菜特色,希望今年他們會考慮這點。

今年中式攤位,除本地幫與內地派系,還添了廿多間台灣老店,有三代經營的青青餐廳、高雄愛河旁的河邊海鮮餐廳、新竹的海瑞摃丸,台南老店度小月的擔仔麵等,全部都名震寶島,份量十足,實在非試不可。至於她們會將多少名菜帶來澳門,屆時方知。

舉行美食節的同時,德國啤酒節亦會於某酒店舉行。這節日源自德國巴伐利亞的慕尼黑,又叫慕尼黑啤酒節,其德文Oktoberfest直譯乃十月節,不過卻在十一月才登陸濠江,而且由原來的十六天縮減至十天。

屆時主辦單位會供應Paulaner啤酒,這是德國一八一零年首屆啤酒節的指定啤酒,亦是遵照巴伐利亞公爵頒布的「純正釀酒令」釀製。跟據傳統,以Maß杯盛載,此杯一斟就是一公升,來個乾杯絕不是易事。

有美酒,豈能無餚,故大會亦跟隨當地傳統,提供地道的德國食品,如德國香腸、德國豬手配酸菜、烤雞配馬鈴薯泥、蝴蝶脆餅(Brezel)等,算是個德國美食節。除此之外,還有容納四百人的大帳篷,以及請來慕尼黑樂隊演奏。客人可以邊喝德國酒、邊吃德國美食、邊聽德國音樂,若身邊還有幾位穿巴伐利亞傳統服的德國少女,與之齊齊起舞,那真彷如置身慕尼黑,過癮之至了。

下次再談保祖利新酒。

2008年10月26日 星期日

《百姓》的葡國大白烚

註:本文於2008年10月26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論葡國菜,無人不識白烚馬介休。此菜雖簡單,賣相也欠奉,但只須下欖油,頓成人間美味。

有個源自葡國Beira區的傳統菜式,同樣白烚,卻鮮為人知,這就是葡國大白烚Cozido à Portuguesa。

何謂大白烚?是將老雞一隻、五花肉、排骨、豬耳、豬手、血腸、麵腸、葡國臘腸、紅蘿蔔、馬鈴薯及椰菜等,按不同次序落鍋一鑊熟。西班牙也有個類似的,是為Cocido Madrileño,用料同樣有豬肉及腸等,不過還加有三角豆。

拜用料多所賜,弄大白烚,總是一大盤,故在葡國當地,得選個節日,廣邀親朋戚友同吃,否則怎吃也吃不完。可能份量問題,故在里斯本,亦鮮有餐廳供應。

在澳門,想吃也不難,因至少有三間餐應供應(以我所知),就是公雞、亞豐素三世及百姓,喜傳統葡菜的老饕有福。

其實我本不知百姓這餐廳,全靠同事幫忙才知道。事緣某天跟繆小姐談葡菜,講起大白烚,她告知氹仔的百姓很地道,是正宗的葡國口味。因她先生是葡國人,她嚐過葡國的家庭味,故她說那餐館正宗,絕對信得過。

百姓的大白烚,只限周日中午供應,我找個日子試之。入店內,發現九成是葡國人,餘下一成也是洋人,一個華人也沒有。我覺得如非地道,難有此場面,因我們也不會到外國吃不倫不類的中菜吧!

說回那大白烚,我所見,每桌客人皆叫,是非試不可。一上桌,就是一大碟,材料如上,還有一塊豬脷,整碟菜堆得滿滿的,而且附送白豆飯。論賣相,是粗豪的;說味道,是平凡的。相信吃此菜,除了品嘗食材的原汁原味外,就是欣賞葡國菜式的傳統。但事先聲明,如你非愛傳統的葡國口味,可能會嫌其味道單調。

在這裡,你可以找到葡國南部燴煮菜式Cataplanas,亦有葡國常見的鮟鱇魚Tamboril,豬肉煮蜆以及黑蹄風乾腿等地道菜當然少不了。最後我推介燴雞雜Pipis這前菜,不但煮得入味,而且醬汁與雞雜的味道互相交融,並非同床異夢,保証不會令你失望!

2008年10月19日 星期日

談吃蟹

註:本文於2008年10月19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揭開報紙雜誌,無不充斥大閘蟹廣告,聲稱蟹隻來自陽澄湖太湖牧牛湖,標榜無公害天然養殖,必然肥美膏香,像去年經紀們硬銷樓盤,猛叫樓價必升。

上海食家沈宏非曾在專欄中提及,近幾年吃到的大閘蟹,味道總是越來越淡,跟十數年前的比較,可謂面目全非,正式一蟹不如一蟹,就連蔡瀾及老寧波的倪匡,也在電視節目中同意此說。我去年嚐過二百大洋的大閘蟹,腦中湧現“只此而已”四字,明顯並未給我深刻印象,前輩們的話真不假。

不過年青一輩,吃蟹資歷才幾年,沒有比較,當然不知舊時好;如吃魚,大家仍花錢追求東星斑等養殖海魚時,老饕們早就棄之不吃,因他們年青時嚐過,知道不及野生那味兒,故寧願花銀兩在淡水魚上,認為鱖魚、鯿魚、魽魚等才是至寶。

吃蟹亦一樣,要吃貴價的大閘蟹,不如選擇未成年少女──奄仔蟹。

奄仔蟹乃青蟹的一種,屬未長大的雌蟹,仍是黃花閨女一名。膏豐鮮嫩,是澳門特產,識食的港人常來尋寶,福隆新街一帶均可見之。奄仔蟹中最好是黑奄,襯農曆九月仍有野生貨,選幾隻清蒸及鹽焗,前者軟滑,後者甘香,大吃特吃後,埋單也不覺肉痛。

想吃爆滿蟹膏的滋味?法國睡蟹(Tourteaux)也不錯。

此蟹來自法國Brittany,又叫麵包蟹,體型甚大,常留於深海懶得活動,故儲得滿身是膏,尤以八至十一月最美。蟹殼未煮已呈深紅色,煮後亦然。購回家蒸熟,再冰鎮之,就是一道法式前菜,如配有生蠔及翡翠螺,再開一瓶香檳或白酒,更是完美。

將蟹身分兩半,可見蟹膏充塞蟹身及蟹蓋的每個角落,多得嚇人,幾乎是大閘蟹的四倍,我兩公婆分吃之,也覺吃力;吃罷蟹膏,還有那大蟹鉗,有海水的鹹鮮味,不吃不可,最後當然捧著肚子大叫滿足。以為法國貨很貴?我在氹仔某洋人超市買過,才百四大洋,非常便宜。

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

“蘇Good”為何不去祥記?

註:本文於2008年10月12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蘇施黃來濠江搵食,為節目訪尋各大食肆,澳門觀眾得知,當然捧場收看。

首集完畢,各路人馬紛上討論區議論,這個說福龍不好,那個謂法蘭度不行,各人口味不同,難免各有意見。

第二集她拜訪松苑,吃一粒雲吞,然後靜悄悄對鏡頭說,這雖是澳門最好的雲吞,但也不及香港的好,然後剩下不吃,以示不希罕,這樣不尊重的態度,不知松苑上下見之,有何感想?

記得看過蘇施黃的舊稿,她喜去港島的麥奀與何洪吃雲吞麵,而節目中她亦再次介紹。此兩店手藝源自廣州西關,即鮮蝦雲吞麵的始祖麥煥池,故必然正宗,而且有水準,我同意。

不過他們的竹昇麵必下鹼水,令其爽身有嚼頭,故透明狀,缺點是麵味不足,咬落不自然,在澳門找家最相像的,就是雲吞麵世家。可能是那鹼水麵的關係,所以蘇施黃吃麵,咬得辛苦,而且必下浙醋中和,但浙醋破壞大地魚蝦子湯的鮮味,枉費一碗靚湯,我不贊成,故我有懷疑她不懂吃廣式麵。

我覺得,若她試過祥記,必然對澳門的雲吞麵改觀,而且大讚特讚。同樣的竹昇麵條,不透明,故沒鹼水味,所以入口爽滑自然,兼富筋性,吃得出麵香,保証她不用下浙醋,咬得也不辛苦。至於雲吞也不失禮,一口大小,不會大減豬肉,與蝦拼在一起,正好吊出鮮味來。那大地魚蝦子湯,我覺得可能是全澳最好的,清而濃,不死鹹,富鮮甜味。整體來講,我覺得略勝香港那兩間名店。

若果只論竹昇麵條,其實六記與黃枝,亦同樣做得出色,因不含鹼水味也。尤其後者,是幼絕港澳的銀絲細麵,全因筋性十足,才可將麵團切得如此幼身,老大哥麥奀亦要顯得遜色。

執筆時才播了兩集,不知還有多少食肆被介紹。但始終比較欣賞“蔡瀾歎名菜”,因蔡生精通傳統飲食文化,尋食特別講究。最後兩集歎名菜中,他將會介紹“退休人士協會”的澳葡菜,大談葡式燒乳豬飯,大家屆時留意。

2008年10月5日 星期日

馬拉榴槤

註:本文於2008年10月05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少陳於氹仔發現急凍馬拉榴槤“貓山王”與“D24”,問要否幫我買。素聞馬拉榴槤樹上熟,遠勝泰國金枕等漚熟貨,雖時令快過,我也二話不說,每款各要一盒。

馬拉榴槤品種多,名字也特別,還有甚麼“尖篤”、“紅蝦”及“XO”等,各有特色,不過保質期短,不作外銷,想吃便要到馬拉或新加坡。不想出國?唯有吃急凍貨。

別以為急凍馬拉貨便不及泰國鮮貨,其實只要質素高,急凍貨勝鮮貨的例子不少。美國Prime級牛如是,西班牙黑毛豬如是,法國黑土雞也如是,後者連雞胸肉也軟滑多汁,急凍也好吃非常。

說回馬拉榴槤,這個急凍貨由馬拉包裝入口,膠袋密實包裝再套以紙盒,上面印有“Musang King”及“D24”字樣,不怕混淆。打開包裝盒,榴槤香味迅速擴散,香到不得了。但不能心急,因果肉仍硬,要解凍後方可吃。包裝上建議放入微波爐解凍,我則用天然方法,於室溫下放軟。

待解凍後,先吃較便宜的D24。果肉入口,軟糯帶質感,不會一口糊,印象大好,已勝過金枕;味道濃郁有層次,香甜而不死甜,吞下果肉後,還有回甘的餘韻,整個過程實在是享受,吃罷不再掛念泰國貨。

輪到貓山王,觀之,果肉呈蛋黃色,形略尖長;入口質地比D24實淨,但亦不失軟糯;味道濃郁強勁,甜中略帶苦澀,跟D24是截然不同的性格。回甘餘韻長,難怪是馬拉榴槤的頂級貨,價位居高不下。這盒貓山王,大小共五粒左右,已售八十元澳門幣。至於D24,同樣若五粒,則售四十大洋而已。論到底,依然比泰國貨貴得多,一分錢一分貨不無道理,故閒來買一盒過口癮好了。

兩種馬拉榴槤,口味各異,相信女士會愛D24的香甜,因為容易接受,而男士應會欣賞貓山王的苦盡甘來。若果纖維多的尖篤、具XO味的XO、以及各式各樣的馬拉榴槤,不久將來登陸澳門的話,相信是不少老饕的福音。

2008年9月28日 星期日

台北麻辣鍋

註:本文於2008年09月28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上周末兩公婆往台北赴宴,順道四處搵食,每天吃得捧著肚子,大呼過癮。

嘗過五十五年老店《隆記菜飯》的老上海風味,見識過《高家莊》的地道台灣夜宵,連深坑老街《大樹下》的古早味豆腐餐也領教過,還有甚麼是必吃?當然是麻辣鍋。

台灣朋友請我們到崇光忠孝店後的《MK》,一嘗他們的“吃到飽文化”,所謂吃到飽,就是任吃。此店原名《麻辣王》,附近有間以此為名的,但聽聞已拆夥,真相不得而知。

說回《MK》,此店經常大排長龍,非預訂不可。入內,即時被其裝潢吸引,非富麗堂皇,但極具簡約時尚氣息,配合場內的歐西舞曲,如進酒廊,充滿格調。要點東西,就拿紙盤出去拿,完全自助,好處是沒刻意漏單之嫌。

別以為任吃便食物馬虎,他們除提供基本的食物如內藏、鴨紅、老油條、丸子及蔬菜外,還有鮮蛤蜊、鮮蚵仔、冰鮮草蝦、帶子及急凍蟹身等至少三十多款食物,質素不錯,不會將價就貨,而且特定飲料如可樂也是任喝,還提供紙圍兜以及布袋,不讓你的衣服與手袋意外沾上湯汁,如此服務,埋單才約百塊港幣,超值之至。

港台明星常光顧高檔的《太和殿》,與之齊名的,可能只有《鼎王》。《鼎王》聞名於台中,裝修極具中國風,去年底才於台北開分店,台北老饕開心之至,我亦大樂。

《鼎王》名符其實,以鼎作鍋,極具特色。不過最特色的,乃女待應每次上生料或是添湯,離開前總不忘來個九十度鞠躬,我沒跨大,真的是九十度。

湯底只紅白二款,麻辣與東北酸白菜,食物亦選擇少,乃高檔食肆貴精不貴多風格。餐牌上有指引,教你哪個湯底匹配哪個食材,甚至蘸醬也有分別,認真講究。這裡雖是單點形式,但鴨紅、豆腐及酸白菜可無限量添加,甚至白飯也是任吃的,不怕貴夾唔飽也!除此之外,埋單後還可把整鍋打包回家來個下場,打包前還為你加滿上述任添食物,絕不吝嗇。

2008年9月21日 星期日

波爾多紅酒以外

註:本文於2008年09月21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上周《食經》,郁人前輩介紹超猛的布根地紅酒La Tâche。此DRC出品,產量少,質素高,價值不菲,看得晚輩口水直流,羨慕也。

澳門不乏喝葡萄酒之人,而最多人喝的,應是葡國酒。選飲法國葡萄酒的,相信多數捧波爾多場,沒辦法,因一般超市,九成法國紅酒是波爾多。

其實布根地紅酒,名氣絕不遜於波爾多。全區只用Pinot Noir葡萄釀紅酒,有別於波爾多的混調。比起波爾多紅,顏色較淺、酒身較輕、味道也較細緻,令人聯想到嬌柔的少女,粉嫩的肌膚不塗脂粉,已夠震撼你的心靈。

哪麼波爾多好?還是布根地好?我覺得沒好壞之比,正如燕瘦環肥,各有欣賞角度。只怪澳門人一面倒捧波爾多場,客路問題,令超市少入布根地貨,其次是布根地酒產量少,多作內銷,只有少數運來亞洲國家。故尋布根地酒,到普通超市是白費心機,至少要到酒窖,方有少量以供選擇。而La Tâche這類特級田酒,則可於北區某酒窖找到,我問過店主,索價過萬。至於已故酒神Henry Jayer的Richebourg,可於美高梅找到1964年的,索價十五萬。

氹仔某高檔超市,專賣法國食材,此店某個角落,充滿各國佳釀,當中竟不乏布根地酒,甚至連法國南部隆河丘的教皇新堡也有,店主頗識入貨。布根地最聞名是夜丘區,當中的Vosne-Romanée村充滿特級田,以特級田標示的酒,如La Tâche及Romanée-Conti,想平也難。不過退而求其次,選飲村名酒或一級田酒,數百元也有交易,如Vosne-Romanée及Nuits-St-Georges的村名酒,也可在這超市找到。

不過布根地紅酒,非人人喜愛,因多數人對紅酒印象,是單寧厚重的酒液,他們覺得,濃妝艷抹的才是女人。我則花心,愛上波爾多的複雜個性,還留戀布根地的嬌柔美麗,更不時領教隆河丘的野蠻霸道,周旋於不同類型的酒之間,才感過癮。

2008年9月14日 星期日

淺談生蠔

註:本文於2008年09月14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自高級酒店爆發問題生蠔事件,兩埠共二百多人不適,市民開始聞蠔色變,不敢碰之。

來貨價僅一塊錢的大連急凍半殼蠔,佯作身價至少十塊錢的冰鮮貨,可謂充滿搏矇精神!

大連急凍蠔,價廉得很,在港食肆用作酥炸,或於燒烤場用,絕不能生吃。澳門人吃生蠔,到橫琴海鮮街去,選購鮮活的,大吃特吃,也不覺肉赤。我最愛是胡椒湯浸,寧舍突出蠔鮮味。或者連殼炭燒,簡單的下蒜蓉,已覺蠔香四溢,連殼上的水啖之,原汁原味。

享用生吃的蠔,得花點錢,一分錢一分貨,不會死錯人。九月至十二月,全是「ber」的月份,這期間,愛吃歐洲蠔的老饕,無不食指大動,恨不得往蠔吧去,Belon及Fine De Claires各要一打,再開一瓶Chablis或香檳,一口蠔,一啖酒,人生樂事。至於夏天,南半球剛好是冬天,便輪到澳洲蠔發威了。

想吃歐美靚蠔,又想經濟一點,可到鄰埠某高級超市。各種靚蠔任君選擇,猶如街市買海鮮,比食肆便宜是正常。即叫即開,不用甚麼檸汁雞尾醬,全因蠔隻新鮮,完全不腥。用叉子輕按其裙邊,見其收縮,証明生猛也!本埠某高檔超市也售一兩款法國蠔,但我試過購之,雖鮮活而不腥,但肉身瘦削,不夠過癮。

到火窩店吃生蠔,除了橫琴蠔,最好是日本廣島蠔。其實都是急凍貨,解凍賣之。在湯中灼熟,不用點醬油,即放入口,只覺蠔味濃郁,鮮甜得過份,完全將橫琴蠔比下去,看看價錢,近六十元得七八隻,不好吃才怪。

蠔吧常見熊本蠔,掛著日本名,但其實是美國貨。要生吃活的日本蠔,除了到北海道吃厚岸貨外,可幫襯港澳的高檔日本料理,尤其由執著的日本師傅主理的,通常可找到來自北海道的、福岡的、仙台的,以及新潟的生蠔,全是可生吃的貨色,大隻得來鮮甜,不像美國珍寶蠔大而無味,但由於鮮有批發,多是私人的飛機貨,故價錢貴得驚人,吃一隻便索價百二甚至三百大洋,亦不出奇。

2008年8月31日 星期日

論味覺,談慢食

註:本文於2008年08月31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快到中秋,又是啖月餅之時。廣式月餅標榜皮薄,吃一口蓮蓉月,跟淨吃蓮蓉沒兩樣,甜得要死,像吃甜品。年青人以汽水佐之,甜上加甜,縱是蓮蓉芳香,也給汽水的甜味破壞了,有點兒暴殄天物。

港澳人皆自命識飲識食,但坊間不難發現,大多數人在強姦食物,似不知真味何在,味覺還有待開發。

如吃清湯雞燉翅,卻下浙醋,雞鮮味都被遮掩了,有啥好吃呢?喝紅酒,卻溝以七喜,甚麼層次的香味都消失了,數百元的村名A.O.C即成才百塊的紅酒賓治,有啥意思?吃即開的法國生蠔,入口不腥,非自助餐的急凍死蠔貨,卻下大量檸汁,再落雞尾汁(調過的茄汁),甚麼海水鮮香與青瓜味餘韻也溜走了。

港澳地節奏急速,人們不但味覺出問題,也鮮有慢食例子。上餐館用餐,因肚餓,故三扒兩撥,急忙的幹掉食物,不知吃到甚麼味道層次,全程為飽肚,贏了時間,輸了味道,何苦呢?彷如床事求性慾,欠缺前奏後戲的情趣,草草了事,辜負良宵,伊人大呼無癮也。

不過慢食,並非單純放慢速度,而是吃的時候,多思考,用心去吃,細味當中的味道變化,才不枉入廚者的心思,再廣泛的意義,更是保留傳統。

因食肆為求省時,減少煮食工序,人手剁肉改機做,竹昇麵換成機製麵,連壽司的飯都用機壓出來,現代食物都失去靈魂,傳統味道快要絕跡。還有食材,雞和豬都被打針餵藥催谷,樹上熟的水果也鮮見,食材沒有傳統的方法培育,讓我們淪落至吃雞沒雞味、吃蕉沒蕉味的境地。都是食物需求大增之過。

說到底,慢食就是尊重傳統,尊重食材,尊重廚師的功夫。

不過慢食還有一個意義,就是對快餐文化的抗衡。這慢食運動早於八六年在意大利發起,全因麥當奴於羅馬的西班牙廣場開分店,惹起當地熱愛傳統的人捧著意粉抗議,後來還成立了協會,欲知更多,快上slowfood.com瀏覽吧!

2008年8月3日 星期日

論傳統廣東麵食

註:本文於2008年08月03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澳門麵店多如繁星,但傳統的大地魚清湯竹昇麵,卻非每間都有。

何謂竹昇?即壓麵團的竹槓,槓粵音降,廣東人嫌其大吉利是,故曰昇,即豬肝不叫“乾”而喚作潤的道理。竹昇麵不靠鹼水,故味道天然,爽得也自然,吃得到師傅的壓麵心機。

吃傳統廣東麵,向來首選《祥記》,尤其蝦子撈麵,蝦子濃香,竹昇麵煙韌彈牙,連吃兩碟不是難事。附上的大地魚湯,色清味鮮且濃,喝罷總覺餘韻悠長。其次是《黃枝記》,偏愛十月初五街的老舖,銀絲細麵奇幼無比,像嬌小女孩教人憐愛,且具蛋香,正式食麵有麵味,非廢話也。

《六記》的竹昇麵耍家,超薄雲吞皮亦出色,最好叫個蝦子撈麵,再來碗淨雲吞。大地魚湯因有豬筒骨,故呈奶白色,非傳統的琥珀色,但鮮甜可口,轉個角度欣賞,未嘗不可。要讚這裡的錦鹵雲吞,因錦鹵汁有豬什、魷魚及蝦等,是正統做法,澳門罕見。根據《鏞樓甘饌錄》所述,錦鹵汁如有珍肝及水發魚肚,則更遵從傳統。

鄰埠的廣東麵,《麥奀》與《何洪記》是老大哥,同樣歷史悠久,以竹昇麵聞名。

要吃《麥奀》,非到威靈頓街老店不可,其他次世代的《忠記》,我信不過。他們的雲吞麵,湯呈琥珀色,像XO般深沉,味濃且鮮,具大地魚香,匙放碗底,放上幾粒一口大小的雲吞,再放上麵條,做到“細蓉”的傳統。麵條爽口彈牙,雲吞鮮味,比大部分港式麵店佳,不愧為老大哥。若麵味足,則與《祥記》不相伯仲。

銅鑼灣的《何洪記》,同樣湯清味濃,但不及《麥奀》的大地魚香。雲吞墊底,也具“細蓉”傳統風格,麵條也彈牙,整體味道不俗,但同樣欠麵味,吃前要有心理準備。

上述二店,桌上不難找到老字號《余均益》,此辣椒醬,鮮辣酸香,以雲吞蘸之,蝦鮮味突出,不像辣椒油般霸道。澳門常見是辣椒油,效果稍遜,唯《松苑》的辣椒油香氣四溢,襯牛雜一流,又作別論。

2008年7月27日 星期日

香港 // 昔日潮州巷風味 - 《曾記粿品》、《陳春記》、《陳勤記》

註:本文於2008年07月27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吃過蓮香樓,跟老婆購買嬰兒服後,與少陳到上環去,往皇后街熟食市場進發。

又船又車過大海,竟捱熟食市場食物?其實此處臥虎藏龍,昔日上環潮州巷的檔子,有兩家便留守於此。

先到曾記粿品,要了個韭菜粿及糯米粿,還有炒粿糕。先付錢,即叫即煎,煎好炒好,專人端到你桌上。粿品入口,皮香而煙韌,不黏口,然後是濃烈韭菜香,不錯。炒粿糕像炒蘿蔔糕,賣相黑漆漆,不過香噴噴,是甜醬油與雞蛋的化學作用,粿糕入口,比蘿蔔糕更有口感,極佳。

吃過粿品,要試陳春記的潮式豬雜湯。湯上桌,撲鼻豬雜香,望之,色水不深。先試一口湯,微甜,不是老火湯那玩兒,得轉個角度去欣賞。夾口豬雜吃,鮮味,不是雪藏貨,再吃豬紅,滑一滑,沒異味,印象良好。再喝口湯,發現清新的芹菜味,我不禁直豎姆指。本來想添碗魚蛋河,不過未試陳勤記,肚子得留配額迎戰下一餐。

陳勤記在哪?離皇后街不遠,就在皇后大道西。招牌貨是滷水,已保存六十年,由潮州巷做到今天,集歷年鵝隻肉汁精華,是別家所找不到。先來碟鵝片併五花肉,鵝肉嫩滑,秘訣是不用獅頭鵝而改用平頭鵝;滷水沉實穩重,不會死咸,果然名不虛傳;至於五花肉,略硬,不過不失;墊底有豆腐乾,吸盡鵝汁滷水汁,當然好吃非常。

最後要試聞名的蠔仔肉碎粥。潮州粥分白粥咸粥,咸粥又分泡粥與砂鍋粥,蠔仔肉碎粥就是泡粥。先煮飯,後加上湯,再下兩種配料煮成。蠔仔肉碎粥上桌,撲鼻香氣,是大地魚碎的味道。喝一口湯,又見香芹與芫荽的香氣,然後是湯的清甜,層次豐富。蠔仔不細,大粒而飽滿,入口鮮美非常,是汕頭來的佳品,比本地某潮州蠔仔米那味兒好得多,我敢極力推薦。

吃正宗潮州菜,不用上名店豪擲千金吃那昂貴的潮州翅及凍花蟹,來中環吃盡三間老店的味道,每人才花百塊,得喊句“抵到爛!”

2008年7月20日 星期日

香港 // 中環舊區‧難得生活味 - 《蓮香樓》

註:本文於2008年07月20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上周末,兩公婆與少陳往港尋傳統美食,第一站是粵式茶樓蓮香樓。

才到埗,立即往中環威靈頓街裡鑽,經過一番路程便到達。

眼睛不期然被金字牌扁所吸引,上邊當然雕了“蓮香樓”三字。門面簡樸,非豪華格局,地下賣餅,二樓才做飲茶生意。略看四周,便上樓去也。

沒旗袍美女引路,得自己找位子去,我們於是兵分三路,一見茶客快吃飽,便站其桌子旁。這時,我雙手也不閒著,拿起單鏡相機猛按快門,捕捉茶樓內的人生百態,以及牆上掛著的墨寶。

不消一刻,終於有位。既是傳統茶樓,當然沒點心紙,要吃點心,得留意點心車出沒,並與各路茶客搶先,否則執輸,下次請早。少陳勇猛,二話不說,便抓來准山雞紮、豬潤燒賣及豬肚燒賣,之後還有鴨掌柚皮與雞絲粉卷。如斯食物在前,賣相懷舊,我彷彿嗅到六十年代的氣味。

“這裡歷史悠久,食物有水準,故我每天都來吃咸魚肉餅飯。”同桌的壯漢忽然搭訕,我也直說是慕名而來。突然想起,這裡的魚肚紮及燒腩卷聞名,非吃不可,正疑問大家見否二物之時,鄰桌的嬸嬸們聽到,也搭訕起來:“我們一大清早坐到現在,也只見過一次。”這裡不止食物懷舊,連人也懷舊,對比都市人的冷漠,有著天淵之別。

吃飽埋單,到樓下看餅去。見架上放著一個個餅盒,印有一對新人的公仔,煞是有趣。見有聞名的老婆餅,立即購一盒。他們的蓮蓉也耍家,全賴對揀選蓮子的執著,非湖南湘蓮不用,蓮香二字由此而來,故買個棋子餅試之,果然蓮香四溢,非一般死甜的蓮蓉可比。

離開時,跑到對面馬路,為蓮香樓拍照,然後繼續在街上走。沿途不少雜貨舖、舊式影樓及生果檔,街頭巷尾藏著咖啡茶檔,迎面路人腳步也緩慢,我發現此處保留難得的生活味道。不似中環那邊廂的皇后大道東,人群擁擠,腳步急速,那瞎忙的感覺,令人喘不過氣,不是人的生活。

2008年6月22日 星期日

淺談清酒

註:本文於2008年06月22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論日本清酒,級數高低,全乃精米度,即磨走米粒外層,餘下的百分比。精米度越小,磨走的蛋白質與脂肪越多,釀成的清酒品質越好。按此數據,以及有否加入釀造酒精,分出本釀造、特別本釀造、純米酒、特別純米酒、吟釀、純米吟釀、大吟釀及純米大吟釀。

除此之外,地域、用水與米種,杜氏(釀酒技術長)與發酵過程,也影響酒的品質與風味。酒度、酸度及氨基酸度,決定成品辛口抑或甘口、濃醇還是淡麗。還可按口味,分成薰酒、爽酒、熟酒及醇酒,分別配搭不同食物,也是學問。

就以上種種,可見欣賞清酒,跟玩葡萄酒沒兩樣,複雜而有深度,得花上時間與金錢,由低喝起,了解級數分別,以及各樣米種的個性,絕不能一步登天。喜此道者,遵從觀、嗅、飲、呼的品酒方式,慢慢嘗出層次來,樂趣無窮。

我雖為劉伶,但與品酒師相比,尚差萬里長街,故仍不斷發掘好酒。近日與友人談清酒,提及精米度達35%的《久保田萬壽純米大吟釀》,比大吟釀標準的50%以下,再少15%,被臻至此境界,可謂純米大吟釀之中極品,相信本澳難尋。後來他往港,提議購之共飲,我聞言,當然叫好。

友人往港當日,在《City Super》選購,見同一品牌新貨,乃夏日限量發售的《久保田翠壽大吟釀生酒》,不過價錢牌,卻標錯“純米大吟釀”,即無添加釀造酒精。包裝盒上沒寫精米度,問女售貨員,她表示跟《萬壽》差不多。友人來電問之,我記得精米度不及《萬壽》,但既然女售貨員說差不多,且又是夏日限量發售,於是建議轉買《翠壽》。

豈料到日本網站查之,原來精米度是42%,比《萬壽》多7%(更差),且便宜《萬壽》千多日圓,但在《City Super》,索價竟跟《萬壽》一樣,只怪沒熟讀此品牌資料。不過能嘗此生酒,喝其鮮活香氣,也是美事。

2008年6月15日 星期日

番茄

註:本文於2008年06月15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法新社傳來消息,花旗國17個州爆發沙門氏菌疫情,至少167人吃下生番茄染病,當中最少23人染上致命的聖保羅沙門氏菌。

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呼籲,暫不要食用李子番茄(Plum)、羅馬番茄(Roma)及紅色圓番茄(Red Round)。當地超市聞訊,紛紛抽起所有番茄,至於快餐店與餐廳,亦暫停供應生番茄。是次事件,令番茄業者損失慘重,單是佛羅里達州,已推斷損失達五億美元。

看過這新聞,澳門人不用驚慌,只因出問題的美國番茄,本地鮮見,相信不成問題。至於一堆番茄種類名稱,令不少人大惑不解,尤其譯成中文名稱,更是怪怪的。

Plum Tomato,直譯是李子番茄,呈蛋狀或橢圓形,像布冧。好處是核少、肉實、不太酸,而且鮮紅非常,向來是煮意粉醬汁及做沙律的好材料;不像本地番茄,色淡、水多且味酸,做中菜可以,煮意菜則略嫌遜色。

屬於李子番茄的,最常見是聖馬爾札諾番茄(San Marzano)及羅馬番茄(Roma)。

前者來自Campania區的拿坡里,是意國最有名的品種,鮮甜濃郁,最適宜做番茄醬汁,連聞名的拿坡里薄餅,也指定非此茄不用,有如馬賽魚湯Bouillabaisse,不是馬賽魚鮮所做的,已不是馬賽魚湯了。外形頗長,像吹漲了的紅色安全套,不信?可上網找圖片看看。

至於羅馬番茄,不要見它有個意國首都名稱,便以為必來自意國,其實只是品種名稱而已,在美國與澳洲皆有出產,故在高級超市不難找,是煮番茄醬汁、燉煮食物及做水牛芝士沙律的好幫手;想方便,也可用罐頭裝的,味道一樣,意大利人也用之,但做沙律不宜。

而紅色圓番茄,跟本地番茄最相像,大而多汁,是最普及的番茄類型,不同處是前者顏色鮮紅而已。不用多說,用途大家都知,用來放在三文治及漢堡包,乃最常見。

2008年6月8日 星期日

調味人生

註:本文於2008年06月08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“生活和食物一樣,要加油添醋才完美。”是希臘電影《情尋色香味》(A Touch of Spice)裡的對白。

小主角的外公,愛用香料作比喻,如金星,就比喻成肉桂,因維納斯代表美麗女人,十足玉桂般甜中帶苦。

中式調味料,或者也可作些比喻。

製作菜餚,以生抽調味,單看其色,淡而不起眼,實不知其咸的程度,一嘗之下,方知咸味足夠,可比喻一個低調而有內涵之人,單看外表,雖平凡非常,也難定奪非深藏不露、大巧若拙之才。

相比之下,老抽色濃,只需兩滴,便使菜餚上色,狀甚夠味。實在嘗過之後,方知真偽,有如巧言令色之人,笑容燦爛,予人友善之感,若不深交,難知是否偽君子。

廣東食物,不乏蘸醬吃的例子,有時不為食物增味,而是鍾情醬的味道,是有點本末倒置。如吃蒸腸粉,淋上大量生抽麻醬甜醬等,甚至添上辣醬與芝麻,如此混醬蓋住,縱是米香豐盈,也餘醬味矣。籠統說法,可比喻醉翁之意的感情,如愛上惹火尤物,只貪其色,或是戀上富家子,只貪其財氣而已。

吃街頭牛什小吃,常見芥末醬與辣椒醬,嗜辣者愛之,為食物添上非凡味道,尤其芥末醬的攻鼻,更是辣的另一層次。有如不同的感情關係,有人愛穩定,有人愛刺激,願打願捱,無分好與壞。至於蘸芥末醬,可比喻前路崎嶇又刺激的戀情,明知地雷滿佈,也願燃起愛火,雙方感覺過癮,享受箇中滋味,這個境界,非外人會明白。

同樣道理,蜆蚧醬這東西,以鮮蜆製作,既咸且腥,故鮮人碰之。若然愛上,猶如嗜榴槤,必然極愛,故愛與不愛,極端非常,沒有灰色地帶。可比喻年齡相差廿載的戀愛,不是人人可接受,但緣來沒法擋,一旦開始,禁也禁不住。

至於食鹽,單嘗的話太咸,灑在肉上,則吊出鮮味來,故兩者不可缺少對方。正好比喻嬰孩的誕生,不是為父母添麻煩,而是讓我們的生活添上無限色彩。

2008年5月18日 星期日

正宗傳統菜

註:本文於2008年05月18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每周看《飲食男女》,閱唯靈的食稿,見他大談舊菜,最令我慨嘆。

甚麼玉液珊瑚海上鮮、柴爐瓦罉煀肥雞及響油鳝糊等,這些六七十年代的做法,幾近失傳。我年少不知真味,長大後想吃,也不知往何處尋。故近年酒家復刻金錢雞,懶理它如何肥膩,亦照吃不誤。肥肉入口,得把味道牢牢記住,將來沒師傅再做時,也可憑記憶回味一番。

港人羨慕我們的酒家還有焗禾蟲及八寶鴨這等舊菜,可惜本地年青一代都不愛傳統,反而對美式快餐的劣質牛肉奉若神明,明明沒啥肉汁,牛味亦欠奉,也吃得津津有味,真奇哉怪也。

不知何時開始,fusion菜大行其道,年青人皆以吃fusion菜為榮,令我大惑不解。其實融和菜式,互補其短,實是食味的更高境界。例如旅院的馬介休野菌意大利飯,用葡國咸魚及意式arborio米,配意式野菌飯的傳統做法煮之,最後加上現切Parmesan芝士。吃後,要學楊崢的口頭蟬說句:“配搭得剛剛好。”這種因材改良的菜式,才真正把傳統做法發揚光大。而澳葡菜本身,更是集非洲、印度果亞、馬來西亞及粵菜之大成,最為欣賞。

但坊間一些食肆,沒考究傳統做法,胡亂fusion,虛有中西合璧的表面,落得四不像的境地,到底該如何欣賞?可能連廚師本身都不知道。

港澳地方,就算打正旗號的川菜滬菜食肆,正宗的又有幾多呢?就算上海本身,也鮮見濃油赤醬的傳統風味。世界在變,連發源地的傳統味道都守不住了。所以有傳最好的越南牛肉河,在越南找不到,反而要到澳洲墨爾本的勇記,因早年的越南移民,仍保持舊有的風味之故。

查究粵菜傳統,除看陳夢因前輩的《食經》外,得看《鏞樓甘饌錄》。此書乃鄰埠鏞記太子爺甘健成所著,他今晚將亮相三色台的《蔡瀾歎名菜》,節目中蔡瀾將介紹失傳名菜,老饕記得八點準時收看。

2008年5月11日 星期日

歐陸食譜

註:本文於2008年05月11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老友阿寬借我好書,是旅院的新書《新式葡菜及旅院精選》(洋文原書名太長故省之)。我揭過幾頁,看看內容,實在驚喜,不禁讚嘆澳門竟能出此好書。

此書介紹新式葡菜,附有食譜及配酒建議,圖文並茂,詳解葡國及意法食材,甚至旅院教學餐廳部分菜式的食譜也收錄其中。對於喜愛歐陸菜的老饕,這是必買之書。

除了製作步驟,以及食材的講解,最重要是向讀者灌輸煮食原理、菜式傳統及由來,此書都一一做到。

相反市面不少歐陸菜食譜,只讓你硬記步驟,煮得不求甚解,跟死背書沒兩樣。尤其網上充斥不正宗的食譜,實在看得人一肚氣,例如教你煮意粉過冷河,或者爆香洋蔥碎而非煮軟它,完全不是外國那味兒,誤人子弟也。

有新式葡菜,自有傳統歐陸菜。有一本經典老書,是四九年出版的《地中海風味料理》,記錄大量地道及鮮為人知的正宗歐陸菜食譜。

作者是伊麗莎白‧大衛,英國人,二次大戰期間旅居意法、希臘與埃及等地,並曾寄居法國家庭,工餘鑽研地道菜式,並記錄之,故出自她手筆的講解,無須置疑,必然正宗且詳盡。

此書最佳之處,是菜式皆分地域性,如紅酒燉牛肉,作者會分科西嘉島及尼斯兩個不同風格,連同她的另一作品《法國鄉村美食》中記述加斯科涅及普羅旺斯的版本,前後四個風格,讓讀者更能體會不同地區的飲食文化。

論歐陸菜食譜,鄰埠也有好書,如Jacques Kagi與許宇恆合著的《Jacky廚房:自然歐陸風》。

作者之一的Jacques Kagi,曾於歐洲及香港的著名酒店從事餐飲業,至後來有自家餐館,經驗豐富,絕不簡單。

此書以講解歐陸菜為主,食譜為副,執著的他灌輸讀者正確餐飲知識,教你如何尊重食材,這點我最欣賞。還有少量的行內秘密,例如歐洲生蠔,逢周三才運往香港,故作者勸大家要在周四以後吃,才最新鮮。

2008年5月4日 星期日

談生吃

註:本文於2008年05月04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鄰埠女子遊泰,吃未煮熟蔬菜,回港發現惹了肝片吸蟲,出動杜蟲藥也無效,最後得切肝保命。

食物未熟,予人不潔之感,當然煮過為妙。不過沙律菜蔬,吃其鮮甜爽脆,不煮最佳,並無不妥;但種植方式有否受污染,以及水源潔淨與否,也是關鍵。像另一受害人,在老撾吃下生西洋菜後,同樣染肝片吸蟲,明顯是種植過程受寄生蟲卵污染。

故做沙律,若用生菜及番茄,向來怕了本地貨。西人沙律,常見綠色菜類是羅文生菜、嫩菠菜及芝麻菜,此類菜可於高級超市找到,通常洗淨包好才出口,經品質檢驗,回家即開即用,方便之至。

除了蔬菜,生吃河海二鮮,也是品嘗原味的最佳法。早於周朝,就有吃魚生的記載,此等中式魚生,稱作魚膾,後來也有叫作鱠。於大唐盛世,更是食魚膾的高峰期,有傳東洋流行刺身,亦與此有關。上海名菜醉蟹,更是以花彫把河蟹浸個五天,然後生吃。泰菜的醃生蝦,把河蝦生吃,也是典型食法。

要數衛生保証的海產,當然是外國的生蠔,因水質有嚴格監管,可生吃,亦更甜美。像法國三洞Belon以及Fine de Claire,前者爽脆金屬味濃,後者咸鮮而青瓜餘韻悠長;不需動用檸檬,也無腥氣,美味非常。

蔡瀾前輩於節目中道,遊曼谷時吃下醋醃生豬肉,遭人罵云云,他辯稱泰人向來吃之,也沒大礙,當有其道理,就如意國的風乾腿,以鹽醃之,也是生豬肉,並沒問題。這我同意,如西班牙的伊比利種(Ibérico),這種黑豬,自小在野外生長,喜吃橡實,非困在豬場吃腐壞的冷飯菜汁。切成薄片,已見面泛油光,遠至三呎亦嗅得香氣,入口香濃,配新鮮無花果最佳。

鮮肉生吃,外國也常見,最廣為人知的是牛肉韃靼(Tartare)。至於意國,也有生肉薄片Carpaccio,一般以牛肉、牛仔肉或吞拿做之,灑上橄欖油及檸汁即成。

2008年4月20日 星期日

暢談食經

註:本文於2008年04月20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兩個多月沒到文華書城,昨夜一逛,捧著大堆書本雜誌回來。是次收穫豐富,除了設計及攝影雜誌外,當然少不了《美食與美酒》。

不要以為國內出品一定老套兼乏味而小看這本雜誌,其實這書內容絕對專業,與港澳同類雜誌相比,豈止不遜色,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。此書除美食資訊外,酒資訊也同樣豐富,三月號便對水果白蘭地大解構,不止詳述聞名諾曼第的蘋果白蘭地Calvados,連果渣酒如意大利的Grappa也有提及。除此之外,每期會以不同角度分析多款葡萄酒,連葡萄品種與產地等皆有列明;而內附的十多道食譜,亦提供有配酒名單,可想而知此乃老饕必看雜誌。

其實鄰埠的《飲食男女》亦實力非凡。別看她夾著《忽然一周》便嗤之以鼻,其實單看蔡瀾、唯靈、江獻珠三人的文,便已值回票價。而每期的專題,也比同類雜誌做得好,其他內容可讀性也高,如介紹法國牛仔肉(Veal)以及真正的里斯本大白烚等,每期閱之,獲益良多。近來還有大酒店師傅教煮正宗意法甜品,如Panna Cotta等,並附以典故來由,才十多元一期,夫復何求?

商台DJ盧覓雪,曾任《東週刊》副總編輯,她的聲音專欄,向來講飲講食,盡現心得。近來無線生活台找她當飲食節目《覓食天下》的主持,我暫看了兩集,分別介紹MGM及皇冠的食府,真令我讚嘆不已!因盧小姐言談間流露飲食知識的淵博,尤其她在皇冠跟侍應大談法國芝士,經驗之談絕非背稿便成,與一般只懂說“很鮮味”便沒啥意見的主持,形成強烈對比。

論本地飲食資訊,首選當然是澳日《食經》版!不論高級食府,抑或平民飯店,一律圖文並戊介紹。為食大夫及鍾秋生兩位前輩的食稿,用字精煉,更是有看頭!尤其郁人前輩的《邀月》,大談美酒,更是我這劉伶最愛。我像擦鞋麼?快揭到《食經》去,便知我所言非虛。

2008年4月6日 星期日

水牛芝士

註:本文於2008年04月06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新聞報道,某食物驗出致癌物,大家總會聞風色變,懶理劑量多寡才影響健康,通通避之則吉,大呼不吃為妙。此乃小市民忽然健康的道理,事關當中不乏抽煙喝酒之人,以及酷愛反式脂肪食物之士。

早前,意國就拿坡里的水牛芝士進行化驗,在廿九個生產商的樣本中,驗出二噁英。啥是二噁英?鮮有人知,總之是致癌物。於是全球關注,陸續禁售,繼新加坡、法國及韓國後,國家質檢總局亦發出公告,禁止入口水牛芝士。

意國水牛芝士銷量,因而大跌五成,農民更在羅馬示威,連農業部長與官員也得露個面吃水牛芝士,呼籲消費者安心食用,差點要像鄰埠的陳馮富珍般說“我日日都食芝士”。還有外交部亦回應傳媒,指出有問題的水牛芝士,只在當地市集出售,並沒出口。可見是次二噁英事件對意國影響之大。

彼岸人人緊張,此地卻無人關心,皆因本澳市民,鮮有對水牛芝士有認識;看早前澳日的報導,有居民笑言“不知此乃何物,當然不會買來吃”。其實意式薄餅面層,經烤焗後依然軟綿綿的,正是水牛芝士(Mozzarella)。此物聞名於Campania區,區內拿坡里風味的Pizza Margherita,更用上新鮮的水牛芝士,配San Marzano蕃茄及羅勒葉(Basil)而成,綠白紅正好是意大利國旗的顏色。拿走薄餅的麵皮,改為灑上海鹽、現磨黑椒及EV欖油,便是Insalata Caprese,是Capri島風格的沙律。

意國的風乾豬腿肉(Prosciutto Crudo),不論聞名的帕爾馬(Parma),或是更優質的聖丹尼爾(San Daniele),除可伴哈密瓜或新鮮無花果外,也可以伴新鮮的水牛芝士。不是我瞎猜,意國真有這吃法。

澳超市少見水牛芝士?到新惠康及Hyper Gourmet一逛,必然找到。

2008年3月23日 星期日

葡萄酒與女人

註:本文於2008年03月23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劉伶百看不厭的電影,相信是洋電影《酒佬日記》(Sideways)。見一雙男主角穿梭加州四出試酒,恨不得自己也置身其中,甚至轉移陣地往法蘭西,從波爾多喝到普羅旺斯,再由隆河丘上勃根地,從阿爾薩斯醉到香檳區,最後開瓶98年的香檳王Dom Perignon,喝著天上的星星來結束。

最過癮莫過於貫穿全片的對白,夾雜不少葡萄品種及佳釀的名稱。當男主角在快餐店用紙杯喝珍藏的61年白馬堡,除突顯其心灰意冷外,更讓我們大叫「暴殮天物」!有如將藍鰭吞拿的大拖羅炸之,或是把A5級的佐賀和牛用作煲湯,老饕皆知何其浪費。

男主角Miles對Pinot Noir葡萄情有獨鍾,喜愛她的柔弱,及對環境與氣候的敏感,非細心之人能種之。對著Pinot Noir,我見到一個教人憐香惜玉的女孩,她略帶羞澀,一雙粉臉沒有濃妝艷抹,散發天然的香氣,個性不強,是個入世未深的少女;雖不愁沒裙下之臣,惜懂她心事的人又有幾個?同樣表現溫柔的Merlot,個性也不強,且笑容甜美,容易相處,甚受到女士歡迎;但男士總嫌她太易招架,只有初入情場之人垂青,老手倒沒興趣與之較量。

Cabernet Sauvignon是個有過去的女人,豐富的人生閱歷,使她思想複雜,一般男士實難摸清她的底牌,甚至覺她難以相處;其實只要細心欣賞,便領略其成熟韻味;事事知情識趣,煞是可愛,簡單的男人不會明白。Syrah是個濃妝艷抹的女人,像匹野馬,予人難纏的感覺;初相識或感到怕怕,實在此惹火尤物甚具挑戰性,讓人一試難忘!

Gamay是個中學時代的初戀情人,帶著清新感覺,頓感陽光氣息;但經不起時間考驗,熱戀過後,感情便轉淡,任你如何挽留也枉然;唯有把美好回憶,收在心底。

酒世界選擇眾多,花心又何妨?男士們同意嘛?

2008年3月16日 星期日

慢食主義

註:本文於2008年03月16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每天早上,悠閒地享用濃縮咖啡,靜心地吃一口牛角包,雖所費無幾,但卻是奢侈的行為。因時間總不夠用,梳洗後就得趕上班,辦公時間又不許吃早餐,故每天只有在路途中啃麵包,或是吃隻香蕉便算;純為填飽肚子的行為,像吃飼料,真不是味兒。多懷念在離島上班的日子,工作雖忙碌,但總不干涉你何時享用早餐,不論下屬、主管或是經理,皆在公司的餐廳慢用火腿雙蛋,不慌不忙的嘆著報紙,為忙碌的一天充電,像跟腦袋的神經按摩,這才是人生。

然而經濟起飛,澳門人的步伐開始加劇,每天要與時間追趕,早上塞車,晚上加班,有時連周末也沒休息,飲食也逐漸缺少時間,不得不早午晚三餐充斥各樣快餐,只管趕快充飢,然後再血戰職場,再擠不出閒情逸緻去慢食。

講及慢食,不得不提慢食運動。早於一九八六年,麥當奴進軍意大利的羅馬勝地西班牙廣場,意大利學者及評酒家Carlo Petrini便與群眾示威,表示對速食文化的不滿,並在Bra市發起慢食運動(Slow Food Movement)。不過此慢食不同彼慢食,這運動的意義不單純在於慢用食物,而是食材的種植過程、烹煮過程也得緩慢起來;換個角度看,即是要用心對待食材、用心去做菜。

所以這運動,基本上是反對食物味道及製造的一體化。因速食文化的興起,不少傳統的食物開始被淘汰,一街都是一式一樣的快餐,走到寶島、韓國或是日本,也見同樣的速食店,真令人倒胃。而更重要的是,提倡重掌生活節奏,別流於盲目的忙碌中。

故閒時可於廚房享受煮食的樂趣,耐心等待各樣佳餚的完成,然後堆滿一桌獨有的家庭味道;襯這個機會,放慢身體每個細胞,去細味食物箇中滋味。與朋友歡聚時,也應放慢節奏,享受大家一起的時光;這樣盡享一分一秒,往後再努力拚搏,才更有意義。

2008年3月9日 星期日

飲食的謬誤

註:本文於2008年03月09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提及High Tea,不少港澳人想起高貴二字,腦海不禁浮現一雙貴族男女,於維多利亞式的裝潢下,對著堆滿茶點的三層塔,手持精緻的茶杯,悠閒地啖著Earl Grey。所以在港澳兩地,不乏忽然上等之人,紛紛往高級酒店High個Tea;年青人更要拍照留念,放在網誌耀武揚威。

實質傳統的三層塔下午茶,是Afternoon Tea;至於High Tea,當然並非高級下午茶。而諷刺的是,High Tea反是勞動階層的晚餐;沒有三層塔的玩意,以肉類及麵包為主,於傍晚享用,是一頓早吃的晚飯。既非貴族享用,何解喚作High?這是個美麗的誤會。英國人這High字,是指勞動階層吃晚餐的餐桌,比下午茶的茶几為高,故謂之High Tea。執筆前,特意求問於英倫留學的友人Steph,得以証實High Tea真是晚餐,並無高級之意。

名稱上的誤解,也有拿破崙意粉。記得中學時候,在超市常見有即食的拿破崙意粉,只要按包裝指示,下醬汁煮好即成。後來網上也流傳拿破崙意粉的食譜,甚至部分食肆提供拿破崙意粉這菜式。實在這Spaghetti alla Napoletana,直譯解作「拿坡里的意大利麵」,是意大利拿坡里的地道食品,跟拿破崙扯不上半點關係。至於何解譯作拿破崙意粉,可能是發音相近,或是拿生的名字Napoléon與Napoletana太相像吧!

論到譯音問題,不得不提MGM咖啡餅店(MGM Patisserie)。某天於此店閒逛,細看其展示的各樣食物,赫然發現有「尼哥斯沙律」。我心感奇怪,於是再看洋文,原來是Salade Niçoise,直譯是「尼斯的沙律」,聞名於法國尼斯(Nice),通常喚作「尼斯沙律」。他們叫作「尼哥斯」,相信是直取Niçoise的發音了。

2008年2月24日 星期日

一頭栽進意大利

註:本文於2008年02月24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西菜之中,向來酷愛意大利菜,因其風格平易近人、豪邁奔放,且歐洲菜系皆由意菜發展而成。故先了解意國飲食文化,再欣賞其他歐洲菜如葡萄牙菜、西班牙菜及法國菜,必會發現其中關係千絲萬縷,倍覺有趣。

要認識意國各區地道菜,有啥好得過花上一整年實地考察、旅居一番。但銀彈不足、假期不備之下,唯有瀏覽網頁,或閱讀書本,看圖來止渴。所以最近又添一書,是寶島出版的《義大利就是PASTA王國》(Racconti sulla buona pasta Italiana)。此書於零七年四月出版,作者是日本人,與意大利人談戀愛,並嫁到意國去,居住在南部Calabria區的Catanzaro。書中記錄她與夫婿往各區遊覽的見聞,以及介紹各處的意粉風格。

文字以外,書本以水彩插圖來代替相片,而且同樣出自作者手筆,更見傳神。當中講述她夫婿家鄉復活節前聖週五舉行的「Naca」遊行,會有人模彷耶穌基督背負十字架走上山丘,旁邊亦有羅馬兵及小天使等角色扮演,最後還有「嘆息的聖母瑪利亞」花車;單看插圖,已感當時面貌,煞是吸引。我一時好奇,上YouTube輸入「Naca」及「Catanzaro」二字,即時找到活動片段,看得非常過癮。跟著再於書中找上Sicilia及Toscana的景點來看,找到海鮮市場及丘陵地帶的相關片段。市鎮馬路狹小,甚有小城風味,沒被所謂繁榮所摧毀,越看越吸引。

此時此刻,心情有如《巴爾札克與小裁縫》的女孩,於知青流放農村的年代,偷看本本禁書──巴爾札克的小說,被開放的世界吸引住,非要往外一闖開眼界不可。段段片段於眼前播放,我恨不得往前一躍,便跳進螢光幕內,走進畫面世界裡,吃著Puglia聞名的貓耳朵麵,暫且逃離澳門這個所謂經濟起飛的鬼地方。

2008年1月20日 星期日

去滾

註:本文於2008年01月20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近年冬季都不太冷,就算臨近春節,街上行人仍衣服單薄,亦見慣不怪。偶爾來兩個冷峰,讓大褸可派上用場,不過通常寥寥數天,氣溫又告和暖,愛配搭新款厚衣者大呼無癮也!

近日天氣再轉冷,而且降至十多度,非常可貴,除了重裝備衣物可一見天日外,一眾火窩發燒友更是心動,皆因天氣寒冷,可吃得更盡興。所以碰巧少陳有空,機會難逢,當然相約去滾!

論火窩,最先想起《新記》,全因愛上他們的特級肥牛。墨魚滑彈牙,蝦滑亦出色,田雞扣更是爽口,就算想吃象拔蚌或是翡翠螺刺身亦可,真是應有盡有。不過吃得好,代價自然高,所以與少陳二人同吃,往往結帳都非常肉赤。故閒來會到《一樓》的六十五元任吃火窩,叫個南瓜滑,邊吃邊笑,總是合不攏嘴,正式經濟又實惠。

如《一樓》人太多,沒有吉桌,到新開的《多彩》亦不錯,雞片、牛滑、肥牛、豬爽肉及炸雞翼等都是必叫的!才六十三元一位,而且帶酒免收開瓶費,澳門少有。

還有《大眼仔》也是不錯的選擇,因他們除供應火窩生料外,小炒等也出色。叫個撈魚皮及炸墨魚,再來個鹽焗奄仔,咸香帶出蟹膏的鮮美,回味無窮,啜過十指亦未夠喉。

若嫌室內焗束,未能與西北風來個親密接觸,當然要到關前街吃羊腩煲。前晚到達,見塑膠板寫著九十元一個例牌,無甚加價,慶幸非常。當羊腩滾起,冒出白色蒸氣,店員來把瓦蓋打開,濃郁香氣撲鼻而來。我們不敢怠慢,一於手起筷落,往煲中夾,但有感不甚對勁。細看之下,原來是大骨一根。沒所謂,骨上有肉,一於將之蘸滿檸檬葉辣醬腐乳,再往口裡塞。

一咬之下,驚覺肉質韌得可怕,非出盡氣力咬開不可。再夾煲中其餘羊件試之,帶骨而肉韌者居多,發現跟上月有著天淵之別,真希望是巧合,而非物價通脹的影響。就算真是影響,也望他加價,也不願食店將價就貨。

2008年1月13日 星期日

人吃亦吃

註:本文於2008年01月13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東洋築地市場首個交易日,鄰埠《板前》老闆以四十四萬港元投得「日本一」。所謂「日本一」,即日本新年後魚市場首個拍賣日的首條吞拿魚,亦是全場最肥美的藍鳍吞拿。歷來沒外人投得,是次被港人奪去,令日本人甚感訝異,電視台無不追訪報導。

《板前》副總經理稱,旗下壽司店開業兩年多來,甚得市民支持,當中更不乏排隊苦候者,故高價投魚回饋食客。姑勿論此話真心與否,但蝕賣這「日本一」,確實惹來不少報章報導,亦成為百姓茶餘飯後的話題。消息一出,食客爭相前往,結果數小時售罄。效應之大,比電視廣告更有效,這四十四萬港元絕對花得過。而當晚能一嚐魚王的幸運兒中,有多少人本來就愛吞拿魚刺身的鮮味?則不得而知。

港澳社會中,一種飲食文化忽然流行,見慣不怪,全因兩地人愛追飲食潮流。記得未流行《味千拉麵》前,論及日本麵食,普遍百姓通常吃烏冬(即Udon,日文漢字為「饂飩」),彷彿日式麵條只此一款。而《板前》老闆引入《味千》後,豬骨湯底火速被捧上天堂,甚麼醬油湯底或鹽味湯底則乏人認識。且看紮根澳門十九年的安德魯葡撻,近年忽然流行起來,還有莫義記大菜糕及大利來記豬扒包等的大熱,還不是多得鄰埠雜誌及旅遊書的吹捧。

港澳人愛和食者,大多喜吃三文魚,而加州卷及花之戀更似是必吃之選;然而,真正的老饕都不愛這些。皆因三文魚會於淺水中產卵,易長寄生蟲,故日本人多以鹽醃漬,或煙燻後來吃,故正統的日本料理都不賣三文魚刺身,而加州卷及花之戀更分別創自美國加州及香港的《加太賀》。這些非正統和食,執著的食客當然婉拒,但影響不了這類食品的銷路,說到底還不是人吃亦吃的效應;所以在港澳地,把山葵(WASABI)混在醬油中,這個掩沒魚生鮮味的吃法,東洋不見,在港澳地卻屢見不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