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8月26日 星期一

香港 // 兩間Ramen Champion!淺評四間日本拉麵 - 《博多一幸舍》、《常勝軒》、《豚神》、《麵絆 山岸一雄》

佐敦的《Ramen Champion》 / 拍攝:老陳
佐敦的《Ramen Champion》 / 拍攝:老陳
光顧拍照日期:
2013年8月24日
簡介:
香港有兩間《Ramen Champion》,先在佐敦恆豐中心地庫開店,後在九龍灣MegaBox再開一間,共引進十二間拉麵店,以foodcourt形式經營,店家風格有北海道、九州福岡、四國德島及東京(其中一間在千葉縣),而東京有兩家跟沾麵始祖有關,另有一家乃二郎系。
本來還有長野縣風格的品牌,不過開業不久便已退出。
《Ramen Champion》最先在新加坡開始業務,後來進軍香港,最廣為人知是藝人曾志偉有份,不過於拉麵痴而言,相信會留意到《東池袋 大勝軒》山岸一雄的徙弟田代浩二是主要搞手
他在日本的《麵屋浩二集團》(麺屋こうじグループ),旗下有過百間拉麵店遍佈日本各地,而東京聞名的《つけ麺 道》、《麺処 ほん田》、《麺屋一燈》就是其中三間。
還有千葉縣的《南青山》、《普賢象》及《無限大》,群馬的《麺絆景勝軒》,千葉及茨城的《角ふじ》(角富士),千葉、茨城、埼玉、群馬皆有店的《常勝軒》,這些在《Ramen Champion》找到一樣或類似名字的店,也是《麵屋浩二集團》的
同集團於當地還有些叫《大笑軒》、《前勝軒》、《優勝軒》、《神勝軒》、《亀ふじ》(龜富士)、《北青山》等,大家有興趣可到官網看看。(http://www.kouji-dream.com/store)
說回香港的,周末有事過香港,故順便試兩間《Ramen Champion》,一嘗四間拉麵店的水準,分別是《博多一幸舍》、《常勝軒》、《豚神》及《麵絆 山岸一雄》
選這四間,並非亂揀,先說《博多一幸舍》,此乃福岡名牌,很好奇能否做到當地的水準。
山岸一雄非常聞名,亦是沾麵始祖,曾吃過東京《東池袋 大勝軒》的出品,故《常勝軒》及《麵絆 山岸一雄》兩間有關係的店,不知又會如何。
最後還有《豚神》,當知道此乃德島拉麵,便想知道究竟能否勝過當地名店《東大》,同時為此店說些公道話,因網上見太多人不了解德島拉麵,亂評一通,對《豚神》甚不公平。
其實也想試二郎系的《角富士》,這種把芽菜叠成山的麵款「ふじ麺」(富士麵),港澳非常罕見,暫只有香港的《拉麵Jo》供應。順帶一提,此風格乃創自東京的《ラーメン二郎》。
至於《東京忍者》、《超男》、《無双》、《普賢象》及《無限大》等等,雖說是過江龍,於我而言吸引力略遜,尤其《東京忍者》這名字有點搞笑,所以將來有機會才試吧!
拍攝:老陳
佐敦的《Ramen Champion》 / 拍攝:老陳
———-
拍攝:老陳
福岡名店《博多一幸舍》 / 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麵煮好,call機便會提示你去拿麵 / 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1. 《博多一幸舍》
HK$85 豚骨味玉ラーメン – 推介
當捧著麵返回位中,已聞到湯底的香氣,乃正路非常的豚骨湯氣味,跟當地吃的一樣,不愧為福岡名店。
先喝口湯,質感稠身又夠滑,鮮中帶香,鹹度也足,味道層次不錯,當然比《一蘭》好得多。(福岡當地的《一蘭》也是味道層次不夠)
吃得出有點豚臭味,更覺對路,因當地的店亦如此。所以見《飲食男女》劣評其豚臭味,我覺得有點誤導讀者。
《飲食男女》更劣評其叉燒太薄,其實去過福岡的都知道,當地飲食文化是這樣,叉燒通常是瘦叉,且切得薄,吃落甚軟腍,識貨的吃後會讚對路
不過「味玉」的蛋味則不及日本的可幸蛋白不硬實,整體也夠嫩
麵條是白色幼身細麵,是典型的博多拉麵麵條我揀了超硬,可惜未能做到脆口的水準,這點跟當地有差異,不及中環《長浜number 1》的脆口
順帶一提,別亂批評不夠彈牙之類,因博多拉麵不同札幌拉麵的卷曲鹼水黃麵
整體來講,我吃得很滿意,因味道對路而非亂來,是真正的博多拉麵風味。
但要求百分百跟福岡一樣的話,我覺得還差5%,因為「味玉」及「麵條」還差一點點。
拍攝:老陳
白色直身幼麵,典型的博多拉麵風格 / 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博多拉麵的叉燒就是又薄又軟腍 / 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味玉的蛋味未夠濃郁 / 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博多拉麵常用紅薑絲及生蒜佐食 / 拍攝:老陳
———-
拍攝:老陳
師承山岸一雄的《常勝軒》 / 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《常勝軒》水準其實不差 / 拍攝:老陳
2. 《常勝軒》
HK$73 つけ麺 – 推介
沾麵(つけ麺)始祖乃山岸一雄,當年本為麵店員工的伙食,後來食客也想試,故將之改良,參考中華冷麵的味道,於沾汁中加入砂糖與醋令其更開胃,然後推出「特製もりそば」,那時才1955年。
如此命名,因他家鄕長野縣名物是「蕎麥麵」,而蘸汁吃的「冷蕎麥麵」,日文就叫作「もりそば」。至今,他自立門戶的《東池袋 大勝軒》也堅持叫「もりそば」而不是「つけ麺」。
「つけ麺」這叫法,乃始於1973年,因當時傳媒稱他為「元祖つけ麺大王」,故後來成為其他店的一般叫法。
《常勝軒》的中川秀行,師承《東池袋 大勝軒》,不過網上見評論一般,我本來都擔心,但試過後,覺得水準甚佳,絕對有《東池袋 大勝軒》的風格,水準也有其九成。
先說麵條,粗度不及《東池袋 大勝軒》,但也比一般麵條為粗,差點就像讚岐烏冬般粗。
吃落表面夠滑,質感也實在,並帶點煙韌,最滿意是結尾的麵香,跟《東池袋 大勝軒》一樣。不過粗度不夠,始終煙韌度也不及,但我要說明一點,不是夠粗才叫好,只是風格不同。
至於沾汁,同樣是酸甜的開胃風格,故沾汁鮮味得來,並不會過份濃稠,也不太鹹,這點與《東池袋 大勝軒》相同,一吃就覺是同系的。
不過質感來講,有點粉粉的感覺,這跟《東池袋 大勝軒》不同,不知是否店家加了魚粉在內,有待查証。
叉燒方面,其實比《東池袋 大勝軒》好,因當地的叉燒又柴皮又沒味,香港的至少有彈性,雖然不少人對叉燒有極高要求,但日本各地其實很多不重視叉燒的例子。
最後可用店家提供的清湯進行「湯割」(スープ割り),即把沾汁兌清湯開稀來喝,不過店家太早提供清湯,所以都放涼了。再者,雖說日本當地有此吃法,但也不是指定動作,即吃罷蕎麥麵,可因應喜好而喝煮蕎麥麵的水,這東西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。
整體來講,不像網上評論般差,未知是否已改善的緣故。其實在日本隨便找家吃,可以沾汁死鹹,麵條也不煙韌,吃一半便想放棄的,故《常勝軒》已算很不錯,但若然要求十足十《東池袋 大勝軒》的水準,我覺得是不可能的。
拍攝:老陳
沾汁是酸甜的開胃風格 / 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叉燒不像東京店般柴皮 / 拍攝:老陳
湯割用的清湯已放涼 / 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———-
九龍灣MegaBox的《Ramen Champion》 / 拍攝:老陳
九龍灣MegaBox的《Ramen Champion》 / 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周六下午竟然也沒啥客人 / 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周六下午竟然也沒啥客人 / 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周六下午竟然也沒啥客人 / 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《豚神》(豚ゴッド )主打的是德島拉麵 / 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除了溫泉蛋,整體是十足的德島拉麵味道 / 拍攝:老陳
3. 《豚神》(豚ゴッド )
HK$68 元祖豚骨すき焼きラーメン – 推介
在德島吃拉麵,餐牌通常稱拉麵為「中華そば」,雖也有叫作「ラーメン」,但絕不會畫蛇添足的叫「豚骨すき焼きラーメン」。
一般也沒款式可揀,如《一蘭》般只一種口味,可選的就是加生蛋或加五花肉,港澳人嫌單調,德島人則由細吃到大也如此。
至於湯底,是醬油豚骨風格,但帶有甜味,而且油膩,被喻為有「壽喜燒」(すき焼き)的味道,加上薄切的五花肉,有點粗豪的感覺,首次接觸的話未必欣賞,當在德島吃過便會上癮。
當地聞名的老字號是《いのたに》,但我較喜歡後起之秀《ラーメン東大》,而白系的《岡本中華》亦甚有水準。
說回《豚神》(豚ゴッド ),雖說是德島風味,但這品牌好像當地沒有的。
見餐牌上的拉麵圖片,竟不同德島當地的生蛋,而使用溫泉蛋,我猜可能怕香港人不接受生蛋吧?於是問店員可否給我生蛋,不過全店的蛋已預先煮成溫泉蛋,故沒法給我。
麵底是粗度中等的直身麵,吃落質感實在而不腍,但不是札幌的彈牙,亦不是博多的脆口,簡單來講,一吃就聯想起在德島吃過的麵食,故值得讚。
湯底有豚骨的鮮味,也有醬油味,兼夾有甜甜的味道,亦是吃出當地的味道,十分對路,雖未及《東大》般濃厚鮮美。
當地不流行叉燒,所以是甜醬油鹵煮的薄切五花肉,賣相粗豪,但吃落算嫩滑有彈性,甚至好過當地老字號《いのたに》。
最可惜沒有生蛋,因為生蛋與甜醬油般的湯底混在一起,才可產生化學作用,令麵條更滑,也令湯味添蛋香的層次。雖然溫泉蛋的蛋黃黏稠順滑頗不錯。
整體來講,若然掛念德島的味道,這麵絕對可以解鄉愁,但還是那句,別妄想可跟德島的猛店相比。
《いのたに 大工町本店》:
http://www.facebook.com/note.php?note_id=171426182919057
《ラーメン東大 大道本店》:
http://www.facebook.com/note.php?note_id=171426482919027
《岡本中華》:
http://www.facebook.com/note.php?note_id=171427282918947
拍攝:老陳
中等粗度的直麵條 / 拍攝:老陳
———-
拍攝:老陳
《麵絆 山岸一雄》最多只是徒孫主理 / 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未至於神級,但水準真不錯 / 拍攝:老陳
4. 《麵絆 山岸一雄》
HK$68 つけ麺 – 推介
跟佐敦那邊的《常勝軒》同樣是《東池袋 大勝軒》的關係店,雖店名《麵絆 山岸一雄》有始祖的名字,但肯定非山岸一雄主理,因就算東京《東池袋 大勝軒》本店,亦已交給徙弟去打理。
故別以為放有山岸一雄的人像圖,就誤會是《東池袋 大勝軒》分店,至於那個女徙弟,究竟師承山岸一雄還是田代浩二,我猜最多只是後者
日本當地沒有《麵絆 山岸一雄》,但有《麺絆景勝軒》,另也有《麺絆や 519》。
招牌設計,跟《麺絆景勝軒》一樣,「麺絆」二字直排放左邊。究竟《麺絆》是怎樣一個系列?不得而知,只知當地有兩款即食碗麵也叫《麵絆》,招紙上印有山岸一雄及田代浩二的肖像,分別由兩位徙孫長濱洸及本田裕樹監修,他們就是聞名店《つけ麺 道》及《麺処 ほん田》的店主。
說回《麵絆 山岸一雄》的沾麵,麵條明顯沒《東池袋 大勝軒》般粗,故煙韌度亦不及東京店,但不怕腍,且夠滑,吃完結尾有麵香,這些都跟東京店很相像。
沾汁又是《東池袋 大勝軒》的不死鹹風格,鮮而不膩,且酸甜開胃,不濃稠,十分對路。
麵上的叉燒,彈牙度只屬中等,且吃不出肉香。以為劣評?其實東京《東池袋 大勝軒》更差,因為吃落柴皮的,不過當地人並不奄尖,所以照樣天天爆場。
至於沾汁中的叉燒,則比較軟腍有肉香。
拍攝:老陳
麵條質感實在而不怕腍,如更粗更煙韌就更好 / 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沾汁中的叉燒軟腍有肉香 / 拍攝:老陳
日本的《麵絆》即食碗麵 / 來源:http://prtimes.jp
日本的《麵絆》即食碗麵 / 來源:http://prtimes.jp
日本的《麵絆》即食碗麵 / 來源:http://prtimes.jp
日本的《麵絆》即食碗麵 / 來源:http://prtimes.jp
後記:
我覺得吃拉麵,不能單以濃郁作標準,因為日本各地風格不同,清鮮或者淡味的湯底,也是拉麵風格。
簡單是講,廣東白切雞清淡,四川口水雞又油又惹味,亦是風格不同,總不能說淡味的不好,或是太油的沒水準。
而且日本當地的拉麵水準,亦有高底之分,在港澳吃拉麵,總不能每次也跟當地神級名店比較,故凡是味道對路,吃得出正確的地域風格,兼有不錯以上的水準,我都會給推介級。

2013年8月25日 星期日

日本東京 // 銀座天婦羅老店

註:本文於2013年08月25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做好一件,便放在你桌上的懷紙上
做好一件,便放在你桌上的懷紙上
 

    論天婦羅,相信無人不識,因坊間不難接觸到。以為日式炸物就是天婦羅?嚴格來講,食材要蘸粉漿炸才算,直接炸或蘸麵包糠的都不算,例如吉列蝦,便不算是天婦羅蝦。

    以為是日本自創?其實源自葡國菜式,原型是蘸粉漿的炸魚,於十六世紀由葡國傳敎士傳到日本九州的長崎,有說名稱源自葡文的“Tempero”(調味),亦有說是西班牙文“Témporas”(大齋期),眞相不得而知。而日文平假名“Tempura”(てんふら)這叫法,最先出現於一六六九年的《食道記》中,至於漢字的“天婦羅”、“天扶良”及“天麩羅”等,都是日文譯音,類似於我們叫Bus為巴士。

    根據資料,十八世紀後半,江戶甚流行“天婦羅屋台”,那時的天婦羅是在街頭擺賣,把附近捉到的海產蘸粉漿炸,跟現代吃法差不多。到十九世紀後半,當中有名氣的都入舖,“天國”及“大新”更是經營至今。至於昭和時期成名的,有“天一”及“天政”,都標榜使用麻油,不過兩者風格甚不同。“天政”只有兩店,連同澳門的共三店,特色是粉漿薄而鬆化,且放在懷紙上也不輕易沾油。至於“天一”,風格明顯不同,因粉漿都炸得脆口,也較深色,且分店甚多,除了銀座本店外,還有廿八間分店,更分佈到九州及北海道,故系出“天一”的師傅甚多,其中有銀座的“天亭”及“大坪”,還有池袋的“天扇”。

    “天一”的方針,乃吸引外國客人為主,故早有提供英文餐牌,並發明灑咖喱鹽及抹茶鹽的吃法,亦供應葡萄酒佐餐,所以光顧銀座本店,不時也見到洋人,就連克林頓及戈爾巴喬夫也曾是座上客。

    我光顧的就是銀座本店,於一九三○年創店,比天政還要早六年。全店有四室,每室設有吧檯位,共容納四十一人。友人請酒店代為訂位,那夜一行四人去吃,師傅就在我們跟前製作天婦羅,做好一件,便放在你桌上的懷紙上。

    下周再談。

    (食在東京‧天婦羅篇‧一)

銀座 天一 本店
銀座 天一 本店

2013年8月22日 星期四

已搬遷 // 八月底結業的《利安餐廳》
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光顧拍照日期:
2013年8月11日
推介(1/15):值得專程一試
白烚鹹豬手
不錯(6/15):有水準卻未到推介級
馬介休清湯 / 鮮牛尾湯 / 釀蝦多士 / 馬介休球 / 闊佬豬扒飯 / 利安特式燒乳豬
尚可(4/15):不難吃但未算標青
西洋釀魷魚筒 / 葡式燴牛脷 / 焗葡國雞 / 葡汁焗雜菜
一般(4/15):不值一試
葡國薯茸青菜湯 / 紅酒賓治 / 木槺布甸 / 吉士布甸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評語:
食物過半數只屬一般及尚可的水準,故不算是很標青的店,宜小心揀選好的菜式,如「白烚鹹豬手」就是我的推介。
整體來講,菜式是昔日風味,且坊間不少便宜的庶民店也做到,相對來講,《利安》的性價比很低。
不過是否難吃?得看你的要求高與否,其實細心吃的話,會發覺菜式都未能發揮食材的本味,而醬汁只是蓋過食材味道為主。但若然未吃過《利多》、《金船》、《東東》、《亞豐素三世》、《葡國美食天地》等店,相信未必發現問題。
簡單來講,《利安》不會令你一吃便吐,因這種老店能經營至今,始終不是亂來的,但以價錢來比,則可選擇其他更好的店。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簡介:
「文員網球會」的《利安餐廳》,甚有歷史,澳門應該無人不識吧?
不過於澳門人而言,那種老派的澳葡菜風格,廿多三十年來已吃到悶,因為菜式變化乏味,不是紅色的茄膏底,就是黃色的葡汁底,不然就是燒物。
多叫幾個菜,總遇上同樣汁底的,就連配菜也一樣,例如「西洋釀魷魚筒」及「葡式燴牛脷」同樣是茄膏底,「焗葡國雞」及「葡汁焗雜菜」同樣是葡汁底。
這種豉油西餐的味道,發展至今,坊間不少平民葡式美食店也供應,所以平日中午吃飯,也隨便可嘗到,而且煮法及風格亦相像,甚至有更好吃的,例如《東東》便是性價比甚高的小店。
所以吃《利安》,澳門人不覺得標青,反而覺得很平凡,而且不值那個價,尤其坊間可找到不少更對路的,例如更平的《利多》,以及更好味的《金船》及《亞豐素三世》等。
但於香港人而言,平日吃不到這種風味,所以會覺得特別,故網上不難找到鄰埠blogger大讚《利安》的文章。
為何我出食評?其實是對《利安》的一個紀錄。
因為從《澳門日報》得知,《利安》只營業至八月底,之後便搬到氹仔,心想《利安》以後便沒有老店的環境,也失去獨特的位置,故明知不太標青,也呼朋喚友去吃一次。
來到餐廳,飲飽吃醉,問侍應為何結業,原來是業主收舖,真嚇一跳,因我以為《利安》是屬於「文員網球會」的,原來非也。
以後要吃,便要往地堡街的新店,不過沒有老店的環境,也沒有好風景,單靠食物水準,不知有否吸引力。
拍攝:老陳
門很古舊,牆也發霉 / 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入餐廳前有酒吧 / 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
拍攝:老陳
不過不失的葡式麵包 / 拍攝:老陳

推介(1/15):值得專程一試
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1. MOP$115 白烚鹹豬手 – 推介
此乃今次食評唯一的推介菜式。
不少人都愛吃「燒豬手」,其實「白烚鹹豬手」出色得多,亦是《東東》的必吃菜式。
說回《利安》的,肉質軟腍有彈性,肉味更香,就連豬皮都爽彈夠味,簡單的淋上橄欖油,已經十分好吃。
伴菜是白烚的薯仔、洋蔥、紅蘿蔔及椰菜,味道偏淡,通通淋橄欖油吃之,比較不錯。
拍攝:老陳
淋上橄欖油吃,味道甚佳 / 拍攝:老陳

不錯(6/15):有水準卻未到推介級
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1. MOP$45 馬介休清湯 – 不錯
註:餐牌沒有
湯很清,有點洋蔥、西椒、蛋花及少量馬介休,並有芫荽及月桂葉調味。
味道有點蔬菜甜香,也有些馬介休的鹹香,是頗特別的。
但論到性價比,就低得可憐了,因為百五元已可吃到白烚馬介休,如今四十五元只有極少的馬介休肉。
而且在《Maquette》,同樣價錢已可喝到大量雜菌打成的西湯,還有意大利翠玉瓜湯了,比較之下,真的很貴。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2. MOP$45 鮮牛尾湯 – 不錯
以為「牛尾湯」就只有茄汁底的?其實《利安》的是清湯風格。
湯有牛尾的甜味,也有蔬菜味,水準也不錯只是牛尾肉很少,而且MOP$45真的頗貴。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3. MOP$54/份 釀蝦多士 - 不錯
註:一份三件,圖中為兩份
以蝦膠及蔬菜粒等塗在多士上,再蘸麵包糠來炸。
質感算是鬆化,不怕硬實,蝦膠有鮮味但有點鬆散,彈性不夠
整體來講,未算很油膩,但也稱不上是乾爽,但仍是可接受範圍。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4. MOP$54/份 馬介休球 – 不錯
註:一份三件,圖中為兩份
不是常見的橄欖狀,而是球體。
炸得不油膩,吃落也夠焦香及薯香,尤其質感實在亦夠滑,不怕黏口。
嚴格來講,若馬介休的味道出一點,效果會好得多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5. MOP$100 闊佬豬扒飯 – 不錯
比「焗豬扒飯」貴MOP$15,究竟闊佬在哪?乃豬扒肉換成多肥膏的五花肉。
所以橫切面,可見盡是白色肥膏,很恐怖?其實吃落十分實淨,兼夾爽口彈牙,不怕軟腍,味道更有點甘香。
醬汁不是螢光的貨色,且茄味也真,這方面很不錯。
飯底不是單純的蛋炒飯,而是加有茄膏同炒,故不是乾爽的版本,味道上會濃郁一點。
拍攝:老陳
看似肉酸,吃落實淨而爽彈非常 / 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飯底加有茄膏中炒 / 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6. MOP$250 利安特式燒乳豬 – 不錯
葡人的燒乳豬,是醃過才燒的,不過《利安》的醃味很淡,好像沒醃,感覺上欠了葡式的感覺,所以沒有「推介級」
但要讚的是,皮燒得頗香脆,而不是硬實的,而肉質也算嫩及彈牙,兼有肉味

尚可(4/15):不難吃但未算標青
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1. MOP$105 西洋釀魷魚筒 – 尚可
註:可選豬肉或牛肉,我試的是牛肉
「Lula Recheada」是正宗的葡國當地菜,一般以免治豬肉釀入魷魚筒內,而《利安》則可選擇牛肉。
可惜的是,一道葡國當地菜,《利安》卻把洋蔥、西椒及番茄等切成大塊,感覺上,就像澳門坊間庶民小店的碟頭飯
最大敗筆,是免治肉混了太多茄膏,故吃落盡是茄膏味,而欠缺了肉鮮味。至於魷魚,質感亦不夠彈性。
就連醬汁也也下了太多茄膏去煮,沒鮮茄的味道,層次很低。
整體而言,不算難吃,但也未算不錯,只要在《奧波爾圖》吃過同樣的,就明白其差距。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2. MOP$98 葡式燴牛脷 – 尚可
又是煮得像庶民碟頭飯的菜式,老實說,昔日《安記》那庶民店,也做得比這個好吃。(近年沒光顧《安記》故未必水準是否依然)
簡單來講,是牛脷未夠軟腍,雖可看成有質感,但軟腍中帶彈性才是考工夫,再者,入味程度是不夠的。就連同煮的薯仔,也不夠入味的。
茄汁底又是茄膏味太重,而不是自然的茄鮮香。
整體來講不難吃,牛脷亦未至於完全淡味,但水準太似庶民小店了。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3. MOP$100 焗葡國雞 – 尚可
葡汁的味道未夠濃,也不夠複雜,有點平凡。
而且雞件不算入味可幸本身有點雞味,且質感也算有彈性及滑嫩
簡單來講,《東東》的水準高得多。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葡國雞跟白飯 / 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同樣是葡汁底的葡汁焗雜菜 / 拍攝:老陳
4. MOP$65 葡汁焗雜菜 - 尚可
葡汁亦是未夠濃,味道也不夠複雜,有點平凡。
蔬菜不少,惜煮得有點腍,而入味度也未如意。

一般(4/15):不值一試

拍攝:老陳
估不到味道很淡 / 拍攝:老陳
1. MOP$45 葡國薯茸青菜湯 – 一般
Caldo Verde這東西,葡人會將薯仔跟水同煮,煮腍後就將手提的攪拌器插入煲中把湯料打成茸,就算雜菜湯等也同樣做法。
不過《利安》的版本,湯底沒明顯的薯茸滑溜感覺,而且不夠挺身,有點削。
且鮮味不夠,葡腸香也久奉,整體有點唔湯唔水,索價MOP$45的話,是不值一試的。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2. MOP$280/壺 紅酒賓治 – 一般
Sangria這東西,應該有紅酒香之餘,也帶水果的甜香才行。
這個則味道很單調,沒有果香,味道很削,此水準索價MOP$280,性價比很低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3. MOP$28 木槺布甸 – 一般
葡文叫「Serradura」的甜點,葡人版本是質感軟而彈牙的。
這個則有點硬實,沒有了彈性,且欠缺甜香,令味道沒有層次。
整體來講,沒有葡國人做的水準。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4. MOP$28 吉士布甸 – 一般
最大問題,是蛋香很低,吃落有點像布甸粉的貨色而已,很失望。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後記:
這餐不便宜,五人共吃了MOP$1699.5,一人三百多元來計,夾錢可吃到很多好東西。
不過何謂好東西?那夜的爆場,已知不少人認為這店的食物是好東西,或者吃慣有感情。
簡單來講,口味是很過人的,故除了對味道執著的人外,其他的應會覺得《利安》很不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