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

意大利羅馬 // 羅馬最佳風乾豬面肉通心麵

註:本文於2013年12月29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此店的Bucatini all'amatriciana(風乾豬面肉通心麵)甚聞名
此店的Bucatini all'amatriciana(風乾豬面肉通心麵)甚聞名

    在羅馬吃Carbonara,非去“Da Danilo”不可。至於Bucatini all' Amatriciana呢?就要去“Da Bucatino”。

    甚麼是Bucatini all' Amatriciana?是羅馬的典型意粉款式之一,直譯是“Amatrice風格通心麵”,源自Amatrice鎭,主要材料是當地產的風乾豬面肉“Guanciale”,配以番茄醬汁及刨碎的羊奶硬芝士Pecorino,Bucatini則是粗麵條,內裡中空,不過只針孔般大小,故我稱之為“風乾豬面肉通心麵”。

    Da Bucatino遠離旅遊區,要光顧的話,得專程而往,故只適合追求地道美食的遊客,但我覺得,不吃的話絕對是走寳。見在座的通通都是當地人,而且每人一客Bucatini all' Amatriciana,可知此通心麵的聞名程度。

    以闊口大碗盛之,賣相家常,就似一堆亂七八糟的茄醬意大利麵,不過吃一口,便驚覺水準奇高。單是番茄味,已鮮濃到不得了,而且不酸不膩,看眞點,茄醬是茄茸,且隱約可見長身番茄的形態,便知是一個個去皮番茄久煮而成,故吃得出番茄的質感。通心麵甚入味,因意大利人都不過冷河,煮好便放在醬汁中翻炒索汁;質感實在,爽口兼彈牙,嚼勁十足,令人印象深刻。切條的風乾豬面肉Guanciale,煎得夠焦香,且不失彈牙質感。整體來講,旣有濃郁茄味,又有風乾豬面肉的鹹香,加上羊奶芝士的濃郁,看似簡單,其實味道層次與質素俱佳,實在回味無窮。

    羅馬還流行Fettuccine,即“細絲帶蛋麵”(Little Ribbons),粗如我們的河粉,成分只有雞蛋及麵粉,不加水,像我們的廣東麵,不過沒鹼水,吃落也極爽口,甚至有點脆口,如吃“華興”的麵。來到羅馬,當然要試試,於是在Da Bucatino試了“Fettuccine Cremolate al Tartufo e Funghi”,意思是“忌廉松露蘑菇細絲帶蛋麵”。醬汁不怕像茨粉,略稠而已,有清新的忌廉香,不怕膩,甚有水準,澳門就是難以做到。帶明顯的松露香,不像松露油般假,蘑菇軟中帶爽滑,嫩而有天然的香甜菌味,而不是沒味的貨色,這亦是澳門的雜菌意粉難以做到。

    篇幅有限,下周再談。

    (意大利自由行——羅馬篇 · 五)

此店的Bucatini all'amatriciana(風乾豬面肉通心麵)甚聞名
此店的Bucatini all'amatriciana(風乾豬面肉通心麵)甚聞名

Fettuccine cremolate al tartufo e funghi(忌廉松露蘑菇細絲帶蛋麵)也甚出色
Fettuccine cremolate al tartufo e funghi(忌廉松露蘑菇細絲帶蛋麵)也甚出色

麵包一般般
麵包一般般

略帶甘甜
略帶甘甜

Vino Rosso alla Spina,在木桶內像開水喉般倒給你的紅酒,才5歐便有半公升
Vino Rosso alla Spina,在木桶內像開水喉般倒給你的紅酒,才5歐便有半公升

《Da Bucatino》門面
《Da Bucatino》門面

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

意大利羅馬 // 續談Da Danilo

註:本文於2013年12月22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Insalatina Tiepida di Baccalà (馬介休暖沙律),是前菜
Insalatina Tiepida di Baccalà (馬介休暖沙律),是前菜

    意大利人也吃馬介休,即鱈魚的鹹魚,雖沒葡人般做法多多,但於市集及食材店也不難找到。於“Trattoria Da Danilo”便試了“Insalatina Tiepida di Baccalà”,即“馬介休暖沙律”。它賣相簡單,切粒的薯仔墊底,上邊有切粒的馬介休,還有些靑菜及車厘茄,並有一小片烘麵包。以為用油醋汁來拌,原來只有橄欖油及Capers(酸豆)調味,故味道很清。馬介休水準很高,不死鹹,魚味豐富,質感有彈性,不乾柴,比澳門大多數店好,雖未夠葡國當地佳。薯仔亦好,薯味濃,質感很滑,吃時不怕糊在口裡。

    再試羅馬經典菜式“Trippa alla Romana”,一般都用牛肚,不過此店標榜用羊肚,是為“羅馬式羊肚”。羊肚長相跟牛的毛肚(不是牛百葉)及金錢肚相像,不說也不知是羊的,但少了牛肚應有的獨特香味。同樣以番茄醬汁來煮,不加紅蘿蔔及西芹等,最後灑上刨碎的羊奶芝士Pecorino,茄味鮮美,不死酸,又夾雜羊奶芝士的香濃,很不錯。羊肚很有彈性,不太腍也不過韌,沒異味,只是煮得未夠入味。

    侍應推介我們吃“Cicoria Ripassata”,英文是Chicory,中文叫菊苣,也叫苦菜,名副其實,眞的很苦,而不是涼瓜的甘苦,不過於羅馬人而言,是代表性菜式。賣相不討好,像煲完湯的西洋菜再拌些油,因為先用水煮至極腍,再撈起以橄欖油蒜頭等略炒,吃落腍得過分,又糊在口裡,澳門人絕不喜歡,因我們都慣吃炒靑菜的爽脆,但確是不錯的體驗,因可了解羅馬人的口味。

    最後又吃Tiramisu,又是傳統的一大盤切出來。最底及最頂是Mascarpone芝士,中間是手指餠,甚挺身。Mascarpone非常滑,質感實在而稠身,不稀也不太甜,但整體欠咖啡味,層次不夠複雜,但質感甚佳。

    地址:Via Petrarca 13;時間:中午十二時半至下午三時,晩上七時半至十一時半,休周日

    (意大利自由行-羅馬篇 · 四)  

Trippa alla Romana(羅馬式羊肚)是second course,這店比《Birreria Albrecht》好吃得多,只是煮得未夠入味
Trippa alla Romana(羅馬式羊肚)是second course,這店比《Birreria Albrecht》好吃得多,只是煮得未夠入味

Cicoria Ripassata(苦菜),英文是Chicory,腍得過分,澳門人絕不喜歡
Cicoria Ripassata(苦菜),英文是Chicory,腍得過分,澳門人絕不喜歡

Tiramisu味道層次未夠,但質感甚佳
Tiramisu味道層次未夠,但質感甚佳


《Trattoria Da Danilo》門面
《Trattoria Da Danilo》門面

時尚爆場韓國料理《味樂亭》

拍攝:老陳
門面像時尚的咖啡店 / 拍攝:老陳

註:本為兩篇食評,2014年再整合成一篇

是次食評光顧拍照次數:2次
2013年11月30日及12月6日

註:店家日後可能會進步或退步,食評只代表該次水準

有間韓國菜館,2013年6月開始試業,朋友率先試了並大讚,叫我一定要試。
不過吃韓國菜,要人多才行,否則我一個人吃,一道冷麵再加幾款免費前菜,已經飽了,對於住在澳門的我,花十天去氹仔吃也未能完成食評,那不如等有機會呼朋喚友才去。
所以記在Evernote中,遲遲還未去試,久而久之,被後來記進去的大堆食店排在前邊,便一直遺忘了。直至11月尾,又有朋友試了大讚,令我想起此店,於是襯有飯局的機會,立即試之。
店子不大,裝修走簡約路線,淺啡木檯木椅,落地玻璃望到街外,有如置身首爾的咖啡店,有別於一般韓國菜館。食具也美觀,筷子、湯匙、前菜的碟、燜牛肋骨的鍋等,也是銅色的金屬器皿,既時尚又不失品味。
8月才正式開張,但已每晚爆場,非常好生意,非提前幾天訂位不可,可見受歡迎程度。
老闆娘是韓國人,會說廣東話,負責廚房的都是韓國人,店員之一的男士亦是韓國人,不過只懂普通話。
韓國人煮韓國菜,不一定好吃,等於澳門人往外國去,也可胡亂煮廣東菜騙洋人,所以於我而言,還是吃過至知水準。
我試過兩次,都有水準驚喜的菜式亦有些未到推介級數的。至於朋友去吃,試過再吃曾試過好吃的菜式,卻發現有小退步,不過整體而言仍是有水準。
是次食評,我並未試烤肉,這個留待大家去發掘了。
P.S. 由於試過釜山的韓母牛,還有首爾地道人吃的鮮牛肉,肉味濃郁,滋味程度難以形容,澳門極其量用美國牛,始終不是那回事,所以在澳門我通常不吃韓式烤肉。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
極度推介(3/15):值得一試再試
海鮮鍋湯 / 燜牛肋骨 / 炒八爪魚
推介(4/15):值得專程一試
雜錦海鮮湯(짬뽕/炒碼麵) / 軟泡湯 / 年糕湯 / 冷麵
不錯(8/15):有水準卻未到推介級
拌飯 / 海鮮煎餅 / 炸醬麵 / 炒年糕 / 豆腐花湯 / 蛋捲 / 韓國米酒(馬格利‎) / Shikhye(食醯)

拍攝:老陳
每晚也爆場 / 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襯未有人時,拍了店內一角 / 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大瓶凍水任飲,跟韓國一樣 / 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筷子與湯匙是銅色的金屬 / 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前菜很不錯 / 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第二次去的前菜 / 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這個前菜的肉有點鹹 / 拍攝:老陳


極度推介(3/15):值得一試再試
海鮮鍋湯 / 燜牛肋骨 / 炒八爪魚

拍攝:老陳
一大隻「魷魚」及一大件「墨魚腳」甚矚目 / 拍攝:老陳
1. MOP$350 海鮮鍋湯 – 極度推介
해물탕
註:煮十多分鐘後,讓店員為你剪魷魚及墨魚後才吃,湯底才最夠蝦膏味
韓文讀作「Haemul Tang」,直譯是「海鮮湯」。
韓國的「Tang」都偏清,不同「Jjigae」(찌개)般濃郁。很複雜?例如「泡菜湯」(Kimchi Jjigae)及「豆醬湯」(Doenjang Jjigae)便屬於「Jjigae」,味道較濃。
一大鍋端上桌,已見一大隻「魷魚」,以及一大件「墨魚腳」,非常矚目。
內裡還有一整隻「花蟹」、兩隻「大蝦」、兩隻「花蛤王」及一隻「大蜆」,另還有很多「小蜆」
朋友告之,她吃那次還有「小蟶子」,不過今次沒有,可能看每天有否返貨才採用。
拍攝:老陳
讓其煮十多分鐘,店員便會來把「魷魚」及「墨魚腳」切成細塊 / 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可見「花蟹」的蓋、「大蝦」及「花蛤王」 / 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煮十多分鐘後,「大蝦」的膏已煮到湯中 / 拍攝:老陳
不用心急吃,讓其煮十多分鐘,店員便會來把「魷魚」及「墨魚腳」切成細塊,這時才吃,「大蝦」的蝦膏已煮到湯中,撲鼻盡是蝦膏的香氣,非常吸引。
喝口湯,頓覺清鮮中帶明顯的蝦膏香味,比平常的海鮮鍋湯有意思得多
襯新鮮快吃「魷魚」及「墨魚腳」,前者鮮甜彈牙,後者煙韌中帶脆口,非常不錯。
「大蝦」的肉非常實淨,不怕霉,鮮甜味中等。「花蛤王」彈牙不過有沙。「小蜆」在湯的洗禮下也鮮美。
「花蟹」則可能煮得太久才吃,肉已霉,味也盡是湯味,不過犧牲得有價值,為湯添有蟹味的層次
最後吃些豆芽飲些湯,大家幾乎喝光整個鍋湯,甚滿足!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2. MOP$250 燜牛肋骨 – 極度推介
갈비찜
韓文讀作「Galbi Jjim」,直譯是「肋骨蒸」,不過韓文的「蒸」不是真的蒸,而是「燜煮」,故「Jjim」的菜式通常都有汁,但「雞卵蒸」(Gyeran Jjim)就不是汁煮,且煮時會升起,令水蛋挺身又鬆化。
順帶一提,在日本吃燒肉,也會見到韓文讀音「Galbi」(カルビ),因為日式燒肉吃法乃源自韓式的,所以有時也有韓國泡菜之一的辣白菜,甚至有韓式生牛肉(肉膾/육회)供應。
說回這菜式,醬汁極鮮甜,加有「紅蘿蔔」、「蘿蔔」及「栗子」去燜,牛肋骨燜得甚入味,濃郁而不膩,質感不是腍般簡單,而是鬆軟彈牙,甚佳。
「紅蘿蔔」又甜又腍,「蘿蔔」入味又軟綿無渣只是「栗子」有點實,未夠鬆化不過整體水準很高,依然值得一試再試。
拍攝:老陳
栗子有點實 / 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看樣子估不到水準高 / 拍攝:老陳
3. MOP$180 炒八爪魚 – 極度推介
낙지볶음
韓文讀作「Nakji Bokkeum」,凡見「Bokkeum」就是炒。
澳門人對這菜應不陌生,因為就是常見的「辣炒八爪魚」,切成細塊,以苦椒醬為主的醬來炒,一般都加有糖,故辣中有甜味。
極度推介原因,是八爪魚炒得外邊夠脆口之餘,內裡依然十分之嫩,是剛熟的感覺,故咬下不硬實,彈性十足,比坊間的做得好。
辣味不算很高,算是中度,鹹度不過份,整體味道頗鮮美。
拍攝:老陳
襯未有人時拍的桌面 / 拍攝:老陳

推介(4/15):值得專程一試
雜錦海鮮湯(짬뽕/炒碼麵) / 軟泡湯 / 年糕湯 / 冷麵

拍攝:老陳
湯底很鮮甜,只是麵條質感不夠 / 拍攝:老陳
1. MOP$80 雜錦海鮮湯(炒碼麵) – 推介
짬뽕/炒碼麵
看中文的話,會誤會是「湯」,因為沒有「麵」字。
其實韓文的「짬뽕」,意思是「炒碼麵」,即把材料(碼)炒過放在湯麵上。
對韓國人來講,這是韓式的中華料理,材料一般都是海鮮,故中文叫「雜錦海鮮麵」也可。
「짬뽕」讀作「Jjam Ppong」,跟日本九州的「長崎拉麵」讀音「ちゃんぽん」(Chan Pon)相像,別以為是雷同,其實原創就是「長崎拉麵」,亦是把材料炒後放在拉麵上,由長崎的百年老店《四海樓》的第一代老闆陳平順首創,乃根據福建的「肉絲湯麵」改良而成。
「ちゃんぽん」的發音「Chan Pon」,其實就是福建話「吃飯」的讀音。
說回《味樂亭》的,最驚喜是湯底,充滿海鮮的鮮甜味,並夾雜蝦頭煲出來的香味,辣味不高。
配料主要是「沙白蜆」,另外還有「蝦」,更有「洋蔥絲」、「紅蘿蔔絲」及「蔥」,亦算不錯。
麵條是白麵,索滿湯底鮮甜味,甚好吃質感不算煙韌,比較偏軟,所以扣點分,未能成為「極度推介」。
拍攝:老陳
湯中還有一隻蝦 / 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2. MOP$150 軟泡湯 – 推介
연포탕
讀作「Yeonpo Tang」,漢字真是「軟泡湯」,是南韓最南部的全羅南道的菜式。
簡單來講,就是「八爪魚清湯」,只放「八爪魚」、「長蔥」、「芽菜」、「洋蔥」及「蘿蔔」去煮,味道清甜,喝天然的八爪魚鮮味,還有「洋蔥」及「蘿蔔」的清甜味。
八爪魚不韌,彈牙又有質感,有淡淡的八爪魚味。整體來講,非常不錯,也適合怕辣的人士。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3. MOP$80 年糕湯 – 推介
떡국
註:曾有朋友再光顧時牛肉份量少了,那次湯的牛味也淡,水準只算一般,特此告知大家
讀作「Tteok Guk」,直譯就是「年糕湯」,乃韓國的新年食品。順帶一提,韓國新年也是農曆年初一。
跟「軟泡湯」一樣是清湯,主要材料是「切片的年糕」,並加有「牛肉絲」及「蛋花」,還有「紫菜絲」。
看似簡單,不過牛肉甚佳,有牛肉的甜美味道,彈牙而不腍,又不粗嚡,令整個湯生色不少
把配料一起吃,頓覺牛肉甜味中帶有湯底的清甜味,並有紫菜味及蛋香的層次,甚豐富。
年糕比較軟腍,煙韌度不高,稍為彈牙一點就更好。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4. MOP$90 冷麵 推介
물냉면
「물냉면」就是「水冷麵」,用幼身的蕎麥麵,配料豐富,有「牛腱肉」、「梨」、「烚蛋」、「青瓜」及「蘿蔔泡菜」
麵條彈牙如更煙韌就更好,是木薯粉的成份多寡。湯清而微酸,算不錯,只是兩方面都難跟韓國當地比。
最欣賞是「牛腱肉」,夠厚身,彈性十足,不怕霉,充滿牛味。還有一片厚厚的「梨」,清甜爽口又多汁。
加上切細條的「青瓜」及「蘿蔔泡菜」,令微酸的湯味稍添清新及不同的酸味,尤其後者夠爽脆,很不錯。
最後提醒大家,不妨加些「芥末」來吃,味道層次又再提升。在韓國吃的話,更有「白醋」可添。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不妨加些「芥末」來吃,味道層次又再提升 / 拍攝:老陳
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
不錯(8/15):有水準卻未到推介級
拌飯 / 海鮮煎餅 / 炸醬麵 / 炒年糕 / 豆腐花湯 / 蛋捲 / 韓國米酒(馬格利‎) / Shikhye(食醯)
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1. MOP$90 拌飯 – 不錯
비빔밥
這食品的韓文很易記,就叫「Bibimbap」。
有「石鍋」的版本,加MOP$10便可。只是二揀一的話,我比較喜歡「無石鍋」版。
配生牛肉的話,用生蛋更匹配,這個配「熟牛肉」,用上「煎蛋」但我覺得「太陽蛋」會更佳
除了「熟牛肉」外,配料有「紅蘿蔔絲」、「豆芽」、「菠菜」及「青瓜絲」,自行加「苦椒醬」拌勻便可吃。
整體來講,我覺得「牛肉」香味不及「年糕湯」,而飯底未夠鬆化及煙韌
味道來講並不差,蔬菜都有先調味,故不怕淡味,質感亦不怕太腍,不錯。
拍攝:老陳
飯粒粒分明 / 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苦椒醬 / 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2. MOP$100 海鮮煎餅 – 不錯
해물파전
「파전」(Pajeon)直譯是「蔥煎」,加上「해물」(Haemul),就是「海鮮蔥煎」,所以多蔥才是對路。
蔥一定是「長蔥」,在釜山吃《東萊婆婆蔥煎》,蔥當菜般大量的落,一排排叠好來煎,甚誇張的。
為何未到「推介」?因我覺得表面未夠焦香,而內裡偏實而不是嫩可幸質感彈性十足,吃時不怕糊,尚算不錯。
用的是本地蔥,出奇地不怕臭,這點值得讚!但當然不能跟金井山出產的比。
海鮮有「魷魚」、「小蝦」及「蜆肉」,但量不多,整體來講未到推介的水平。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3. MOP$80 炸醬麵 - 不錯
짜장면
乃中國東北傳入韓國的食品,所以也用深啡的「甜麵醬」,而不同廣東人的紅色兼吃酸甜味。
表面放有青瓜絲,而麵條剛淋滿「甜麵醬」混「茄子粒」及「翠玉瓜」,而不是坊間常用的「薯仔粒」。
吃炸醬麵時,如果未能立即吃,也要立即拌勻它,否則麵條易黏在一起。
不算太濃郁,也不太甜,好與否則看你口味。「茄子粒」及「翠玉瓜」皆輕盈細嫩,令味道都偏清爽,而不怕膩,這方面不錯。
麵條不太粗,雖未算糊在口裡,但質感偏軟了點,不夠實在,故未能成為推介。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4. MOP$150 炒年糕 – 不錯
떡볶이
讀作「Tteok Bokki」,本來是街頭小吃,後來更搬上餐桌,在首爾新堂洞,甚至已發展成「新堂洞辣炒年糕街」。不用我多講,因常去韓國的人都知道。
簡單來講,就是以「苦椒醬」來炒切條的「年糕」,並有「魚餅」(어묵/日:蒲鉾)、「烚雞蛋」及「紅蘿蔔絲」,乃最常見的做法。
未成為推介的原因,主要是「年糕」未夠煙韌,可幸不是很腍,仍有些質感。
其次是醬汁多了點,應該收汁一點,再稠身如Gravy狀才好,而且辣中要有甜方好吃(韓國更有做法是加入甜麵醬),這個則在甜度方面低了點
整體來講,並非難吃只是以這水準,並不用刻意點之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5. MOP$80 豆腐花湯 – 不錯
순두부찌개
看餐牌的中文,寫著「豆腐花湯」,令人摸不著頭腦。
其實此乃常見的「순두부찌개」,讀作「Sundubu Jjigae」,簡單來講就是「辣豆腐鍋湯」
凡見「찌개」(Jjigae),就是鍋湯,比「국」(Guk)及「탕」(Tang)要濃郁。而「순두부」(Sundubu)乃「純豆腐」的意思,簡單來講即是「嫩豆腐」而不是「硬豆腐」,即麻婆豆腐那種。
配料還有「蜆」及「生蛋」,「豆腐」嫩滑,「蛋」浸得半熟,質感滑嫩中帶稠
整體來講,我覺得味道不夠鮮,也不夠濃,辣度不高,層次有點單調。雖然未至於難吃。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6. MOP$80 蛋捲 - 不錯
계란말이
「계란말이」(Gyelan Mali)就是「雞卵捲」,是蛋液混蔬菜粒煎好再捲,各家做法有點不同,這個是反捲「紫菜」在內
老實講,比起日本人的「玉子燒」會爭很遠(當然不是指澳門坊間的日本菜),始終日本人把「玉子燒」鑽研至很高的水平。
說回《味樂亭》的,蛋的質感鬆化味道很清,我覺得欠了點蛋味,整體不是太標青,但未算難吃。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7. MOP$100 韓國米酒(馬格利‎) – 不錯
막걸리
韓國人吃「蔥餅」(蔥煎),通常也配「濁酒」(막걸리 / Mak Geol Li),我們通常讀其韓文音「馬格利」,而《味樂亭》的餐牌就叫「韓國米酒」
通常是一大瓶膠樽裝,在韓國當地也有像鍋湯般端上桌,這店也傳統地以茶壺盛之,再給你金屬碗來喝
我覺得這店的味道清了一點,不夠香濃(但正路也不會極濃),未到推介的水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 8.MOP$20 Shikhye – 不錯
식헤
漢字是「食醯」,乃餐後的飲料,韓國的店通常都自製,且不時免費供應
乃以蒸熟的白米發酵而成的飲料,雪凍來喝,入口清涼爽快,又不太甜,非常不錯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
後記:
其實有幾樣「不錯」的食品應只是「尚可」的水準,但想到其手法正路而非亂來,所以還是給「不錯」。
所以大家來試,最好集中試「推介」及「極度推介」的。
不過相信每次都有一定數量的讀者沒看食評只看店名便去吃,甚至見有圖片便誤會是推介,因為就算我的朋友,亦不是每個也看我列出來的推介來吃。
拍攝:老陳
拍攝:老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