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1月16日 星期日

“抵”的定義

註:本文於2008年11月16日刊在《澳門日報》新園地的《男人表情》

何謂“抵”?應該是物超所值吧?但同一事物於不同人心中,都有個價,且不盡相同,那“抵”的定義也應不同。

逛名店,見名牌手袋標價萬元,男士喊貴,辦公室女郎則視作等閒,心想李嘉欣的愛瑪士手袋售價逾廿萬,那才叫貴。若那萬元名牌袋減至半價,五千有交易,女士們必覺“抵到爛”,但於多數男士而言,可能一折也未算便宜。

同樣道理,攝影發燒友豪花數萬買器材,也超乎其他人想像。一支紅圈定焦鏡索價萬多塊,若二手價打五折,攝友當寶,不過只用普通相機的女士,可能嫌其不能變焦,當它是草,大叫不如買支千元有找的變焦鏡,也是因為價值觀的不同。

可以舉的例子還有很多,汽車、珠寶、名畫、音響、葡萄酒‧‧‧總之好此道者,心中的價也高,知道價格低於哪個底線,那才叫“抵”。不過對於食,這個幾乎人人共有的喜好,隨著欣賞角度不同,那個“抵”字又有不同詮釋。

就如今年美食節,焦點所在是台灣夜市,那些攤位,都是台灣的名食店,不過坊間意見,大叫搶錢,例如阿輝鱔魚麵,在台賣百五新台幣,在美食節便賣五十大洋,貴近三分一,而度小月的擔仔麵,在台賣四十新台幣,來澳後變成澳門幣廿元,貴近一倍,一心想尋便宜食品的百姓,當然覺搵笨。

但對於喜愛台灣美食的老饕,可能“抵”的定義已不是划算,因為可以不用飛到台北,再西至新竹南下高雄,便一次過嚐盡台灣南北名店廿多間,這體驗便十分滿足,故縱比台灣當地貴,也覺得“抵”。

對於樓市,究竟如何才叫“抵”?近來受美國次按問題影響,樓價平均下跌三成,即打個七折,似乎甚“抵”。但過去數年,樓價狂升,一個十萬也不用的唐樓單位,去年也賣七十多萬,現打個七折,也比以往貴四至五倍。可能有人反駁,現薪金比過往多,應不成問題,但一般市民,非打賭場工,薪金有比當年多四至五倍嗎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