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

《喳咋泉》重開!

門面 / 拍攝:老陳
澳門老牌甜品店《泉記》,以喳咋聞名,澳門人都尊稱為「喳咋泉」。

最初於街頭擺賣,後來才入舖,就是近消防局的老店。 至於觀音堂附近的分店,是第二代的女兒主理,且兼賣越南粉。

不過去年十一月左右,兩店忽然同告結業,究竟發生甚麼事呢?

原來負責老店的第二代兒子,因身體問題,需要結業休息,碰巧觀音堂店的家姐亦想退休,不謀而合,於是雙雙結業。這個巧合,實令食客覺得奇怪,還以為《泉記》上下舉家移民呢!

至今年三月,某天早上經過《泉記》,發現重開,不過賣的是豬腸粉之類,奇哉怪也。以為已轉手,不過原來是第二代另一兒子負責。

新的營業時間 / 拍攝:老陳
《喳咋泉》不賣喳咋?怎說得通?其實下午二時半才開始賣糖水,並由第二代女兒主理,即是觀音堂分店的店主。至於《泉記》另一傑作,炭爐鮮蛋夾餅,更是四時半才開始賣,每天只準備一桶粉漿,賣完即止。

《泉記》小休再開,由女兒繼續接手,全因第一代的婆婆不捨得,所以女兒賣掉觀音堂店後,還是返來老店幫手。還有最年幼的兒子,亦幫手做夾餅。

喳咋 / 拍攝:老陳
喳咋

有云《泉記》是喳咋始創者,亦有云喳咋早在二百年前已有,不過說到底,喳咋並非百分百的馬拉食品,即不是摩摩喳喳(Bubur Cha Cha),因材料已大不同。

是中國的八寶粥演變而來嗎?根據《土生葡人飲食文化》書中資料,喳咋是由葡人所創,以多款雜豆共煮的糖水,乃馬拉食品演變而來,讀作Chacha,跟摩摩喳喳可能有些淵源。

《泉記》的喳咋,有紅豆、紅腰豆、麥米、西米、芋頭等。如何才叫好?我個人而言,豆的質感是勝負關鍵。皆因煮糖水,要豆味出於糖水中,又要豆類不太腍又不過硬,並非初學者容易掌握的。《泉記》就有本事煮得豆類不腍不硬,吃得滿口盡是豆類的質感,且吃得出豆味來,甚為出色!

至於甜度,非常充足之餘,又不死甜,最是不錯!皆因糖水不甜,就吊不出香味來,是坊間常犯的地方。

雞蛋乃用作即場做夾餅用 / 拍攝:老陳
做每份夾餅前,都即場打隻新鮮蛋於粉漿中拌勻才做 / 拍攝:老陳

他是第二代最年輕的兒子 / 拍攝:老陳

夾餅即叫即製,蛋香濃郁,質感鬆軟 / 拍攝:老陳
炭爐鮮蛋夾餅

《泉記》另一鎮店之寶,是其炭爐夾餅。

夾餅到處有,尋常小吃是也,何以成為鎮店之寶?全因每份夾餅,堅持即叫即做,而且即場打隻新鮮蛋於粉漿中拌勻才做,換句話講,你吃到的夾餅,成份有一整隻雞蛋,故粉漿顏色寧舍深黃,成品更是蛋香撲鼻,與別不同。

夾餅熱辣辣鮮製,除了濃郁蛋香外,咬落質感更是鬆軟,配合牛油香,以及花生醬與煉奶的甜香,就算吃飽飯也會忍不住來一客。

不過由於人手不足,只有第二代最年輕的兒子做夾餅,故只有星期一至五提供,且每日只準備一桶粉漿,賣完即止,一般晚上七時便沽清,想吃的便要早點光顧。

塗上牛油、煉奶、花生醬及砂糖,乃夾餅的傳統 / 拍攝:老陳

每日只準備一桶粉漿,賣完即止 / 拍攝:老陳

做夾餅的炭爐 / 拍攝:老陳

價錢不平,但水準也不差 / 拍攝:老陳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